6月19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對日前出臺的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進行解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成都目標是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2026年達到1700億元,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創新活躍、能級領先、應用廣泛、要素集聚的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人工智能全要素政策體系構建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機關黨委書記丁琴表示,此次出臺的《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成都市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實施細則,將全力構建從頂層設計到政策惠企的系統性工作體系。
其中,《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聚焦“大創新、大算力、大數據、大培育、大場景、大要素”,明確提出,未來三年成都將堅持創新引領、場景賦能、項目支撐、專班推進的思路,重點推進 “六大行動”,夯實產業基礎、實現發展目標。
同時,為充分發揮產業舉措效用,成都出臺了《成都市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配套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算法10條),支持從理論算法研發到產業應用轉化全環節發展,包含促進算法發展、推動能級提升、構建產業生態三部分共10條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前期成都已先后印發《成都市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項政策》《成都市圍繞超算智算加快算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此次“算法10條”的推出,標志著成都完成了人工智能“數據、算力、算法”全要素政策體系構建,成為全國首個分別出臺人工智能“三要素”產業專項政策的副省級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780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0%,擁有企業近900家,產業競爭力穩居中西部第一,并在全國首創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2024年5月,成都又獲領了全國首批數據標注基地建設任務。
面對未來,成都計劃今年“再造一個千億產業”,三年規模再翻一番,于2016年達到1700億元,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以場景育模型”發展思路
丁琴表示,在起草《行動計劃》過程中,對如何結合成都實際和搶占發展機遇進行了深入思考,《行動計劃》具備以下四方面的核心“亮點”。
一是緊扣國家戰略。發展人工智能是國家省市重大戰略,成都作為我國人工智能“中西部高地”,肩負輻射帶動中西部發展、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的重任,《行動計劃》提出打造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目標,是國家使命所在、城市競爭所趨。
二是直面發展問題。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行動計劃》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數據要素、龍頭企業、金融支撐、能源保障等產業發展難點、堵點,精準提出應對措施、突破發展瓶頸。
三是把握發展焦點。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競爭的關鍵,《行動計劃》提出 “以場景育模型”的大模型發展思路,構建行業大模型“矩陣”,為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千家萬戶探索成都發展“新路子”。丁琴表示,未來成都將在制造、醫療、金融、交通、文娛、科研、城市治理、商務等領域,集中力量每個領域遴選支持1—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大模型,遴選大模型應用標桿項目超過50個。
四是瞄準場景需求。場景是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行動計劃》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引導市場主體聚集生產、生活、城市治理等領域打造一批特色應用場景,多措并舉推動構建面向市場需求的產業應用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