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年的秦降至7.98萬到后來20萬的小米SU7,今年新能源的熱度一直很高,甚至曾經銷量一直不溫不火的小鵬、哪吒也都在今年創了銷量新高,看似新能源一片繁榮。但你再去看看銷量最好的幾個車企,特斯拉、理想等依然在裁員、通過降價升銷量,新能源為啥這么卷?
雖然銷量高,但毛利低,即便特斯拉也逃不出的困境

特斯拉在2023年實現了180萬輛的交付,同比增長38%,然而毛利率卻降至18.2%,創三年來新低。2024年第一季度,趕上車圈大降價,特斯拉毛利率進一步降至17.4%,營收同比下滑9%,凈利潤腰斬。

盡管特斯拉銷量保持增長,但不斷上升的成本和競爭加劇迫使其通過裁員來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要知道,特斯拉在國內已經算是成本控制做的比較好的車企了,車上大部分零件都能做到國內采購,但依然毛利率低,就更不要說那些成本控制和銷量較差的品牌的。
強如理想,銷量上也面臨市場壓力
2023年理想汽車表現優異,成為中國新勢力銷冠,并實現年度扭虧為盈。然而,2024年第一季度的銷量雖同比增長62.5%,但在問界新M7、新M5的沖擊下,加上MEGA突如其來的壞口碑,讓理想銷量有一定的放緩。

理想L9在高端市場的表現也開始乏力,導致公司不得不下調年銷售目標至64萬輛,并進行大幅裁員。畢竟現在銷量勢頭不如去年,新款還增配了,理想也是有苦說不出。
高階智駕開卷,車企只能被動大量投資
理想今年在高階智駕方面投入大量增加,但是與華為、小鵬等行業領頭羊相比,仍有顯著差距。所以只能理想只能高薪開卷,理想的智駕團隊平均年薪高達89.24萬元,超過小鵬、蔚來等品牌。

盡管大量車企都要全力投入補齊智駕短板,但高額投入和短期內見效慢的矛盾,使得智駕團隊成為裁員重點對象。數據和邏輯表明,高投入并不總能帶來快速回報,短期內難以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三線品牌為了提升銷量增配降價
尚未實現盈利的二三線品牌在市場競爭中更加艱難。他們不僅需要面對來自特斯拉、理想、問界等頭部企業的競爭壓力,還需不斷尋找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法推出一輛爆款,瓜分本就趨于飽和新能源市場。

但是最擅長降本的反而是這些頭部車企,最終卷來卷去,可能還是不如頭部車企。
理想和特斯拉的裁員反映了市場競爭和內部管理的雙重壓力。高銷量并不總能帶來高利潤,市場壓力和成本管理是關鍵因素。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更多新能源車企將面臨同樣的挑戰,下面可能也會有更大一批的降價潮。所以不著急買車的朋友們,可以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