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設計上海 奧迪設計師專訪
發布時間:2024-06-21 10:06:03
奧迪全球燈光設計負責人孟達熙(César Muntada)
奧迪中國設計中心總監歐德玟(Eduard Ollefers)
Q1:今天看到了奧迪Q6L e-tron,我對這款車的顏色印象特別深,尤其是丁香灰的車身顏色,我看這個顏色偏紫色,還偏一點點藍色,這讓我有些好奇,想問一下這個顏色的背后有哪些設計的想法?
Eduard Ollefers:您提的問題非常好。首先,我們希望把兩種不同色系的顏色進行搭配,以實現強烈的對比感。您提到紫色或者藍色,其實是因為車漆中有一層欠飽和度的紫色加上類似黑色的調和,呈現出近似丁香灰的色彩。我們在明亮的色彩和相對灰暗的色中各選一個色系進行調和,以更好地適應周邊的環境。在展臺大家可以看到,與其說是一款靜止的車,還不如說這款車讓顏色和光線有了很好的互動,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發現車漆呈現的顏色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我們采用的這個顏色也是不同色彩的反差,它象征著奧迪對新一代新能源車,或者說全新奧迪電動車的期盼和展望,象征著我們未來的語言。奧迪的車漆顏色,并不是簡單色譜的描述,而是創新地把兩種不同色系中的色彩進行疊加之后的再平衡,我們稱之為“色彩再平衡”,即在顏色和定位之間的完美結合,讓每款車都非常符合奧迪定位的故事線。
Q2:現在的汽車設計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外觀或者內飾設計,而是通過設計賦予產品更多的價值,奧迪的設計是如何通過引領科技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或者說是更好的出行服務的?
Eduard Ollefers:您提到的問題和奧迪的“體驗式設計理念”緊密相關,所謂的“體驗式的設計”,是指在設計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將與駕乘體驗進行結合,為駕乘人員帶來一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駕駛體驗,而非僅僅是外觀或者內飾。其基礎,就是基于我們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
我們一直在開展相當多的市場調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場消費者對汽車設計、汽車性能的看法,并將積累的用戶反饋形成對設計師有借鑒意義的理念。通過對消費洞察的捕捉和獲取,我們將這些理念進行很好地適配和本土化,并將其快速地提供給設計師,成為其進行設計創作的重要支撐。
風格,只是我們所考慮的設計因素的一小部分。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師的丹青妙手,呈現更好的互動。我們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設計理念和方向是清晰的、可理解的、和生活緊密相連的,也就是所謂的人車合一、以人為本,并且以科技進行加持,這也是我們重要的設計理念。
Q3:設計OLED和LED動態車燈,和以前設計靜態的車燈有何不同。我們理解設計汽車的外形有點像雕塑,現在設計動態的車燈更像設計什么呢?
César Muntada:動態車燈的設計和靜態車燈的設計,最大的差異在于數字化的運用,以及數字化運用所帶來的動感十足的車身姿態。如果必須表現某些內容,我們希望所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漂亮的外觀,而更多的是車與車之間的互動,希望能強調這種互動性。
以前的靜態車燈設計,與車融為一體,但并未和周圍環境以及其他車輛發生互動。但當車燈的設計動態化后,會讓整個車變得更加靈動,可以更好地去聽、去說、去理解、去感受。從說或者聽的角度出發,我們就能和車達成類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通過交流轉變成車能理解的指令,讓車為我們的駕乘者、行人帶來更多的安全性。從動態角度來說,當燈光設計動態化后,既能保持優美的線條和姿態,又能使得人身安全和車輛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同時,我們也希望所打造的動感數字燈光簽名功能,可以讓大家感受到光影流動的概念和視覺效果。你所看到的燈光是靜止的、固定的,但卻在不斷的運動中,這樣的設計能夠將動感進行可視化呈現。我們擁有多種方式來呈現動感十足的燈光效果,并借此展現車的靈動性。
Q4:在剛才的屏幕上提到一個概念,叫做Universal language,宇宙中沒有空氣,遠距離溝通的唯一手段是光、電磁波;在夜晚,車與車之間的長距離溝通則是通過燈光,但是我現在比較擔心整個汽車行業對燈光存在濫用的傾向,不知道設計師怎么考慮這個問題?
Eduard Ollefers:我先回答這個問題,等下我的同事可以做補充。
我想從哲學層面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所說的語言,主要是基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甚至物與物之間溝通、交流的局面再現。每天我們使用的大量技術設備,包括攝影機、照相機等,都是建立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互動的基礎之上。
一個是客觀存在的外在物,也就是技術和設備本身,一個是掌握該技術并使用該技術的人。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其最終通過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有效互動和使用,共同實現使用生態的建設。
對車同樣如此,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加強車與車、車與人、駕駛者與乘坐者、駕乘者與行人間的溝通、交流。因此,我們會使用燈光技術實現這樣便捷的溝通,而這只是我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之一。
而對于未來技術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圍如何考慮。因為個體與個體之前存在客觀差異,彼此間的溝通和交流,大家都希望通過一個對于自身比較合適和穩妥的方式進行。實現這樣的有效交流,遇到的一個真實挑戰就是如何彌合兩者間的差異和區別。使用技術的人或駕馭的人越多,大家對該技術的期待也會越來越高,技術在運用的過程當中需要更好地把握度和量,以避免出現超越技術本質的濫用。
如何避免過度溝通、過度交流,甚至出現信息繭房,這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希望技術的加持不能超越合適的度,使得已有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César Muntada:我補充下,如果大家一起說話,會讓大家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和內容,所以我們必須避免過度噪音的出現,而這需要我們基于共享、共謀、合作的模式,共同打造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實現1對1的精準溝通,而不是1對多的噪音式交流,這是基于共同合作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未來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能被對方獲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321網址導航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