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并不是無辜被針對,而是因為打到了歐洲電動車市場發展不足的七寸!
歐洲中部時間6月19日下午,歐盟中國商會和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 CEIS )上海總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聯合主辦中歐企業家圓桌論壇暨《綠動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發展報告》發布會,在論壇上,上汽歐洲公司副總裁袁映琛公開叫板歐盟,對歐委會此前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臨時反補貼稅的決定表示反對:“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對中國車企不公平,對歐盟一直倡導的自由貿易精神不公平,對歐洲的用戶也不公平,甚至對經銷商群體和友商,也并不公平。”

為何要針對中國電動汽車?
2024年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方案將于7月4日起實施。歐委會表示,對抽樣調查的三家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反補貼稅,其他配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中國純電車企將被征收21%的加權平均稅,加上之前歐盟對進口汽車普遍征收的10%關稅,這意味著上汽集團等中國車企面臨的最高關稅稅率將增至48.1%。
歐盟的此次打壓,是打著自我“保護”的旗幟,試圖遏制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全球化發展進程。眾所周知,這是不正常的行業競爭手段,未來也必將對歐洲汽車市場的有序競爭、良好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之前為了抑制中國發展,歐盟提出環保理念,大力推廣電動汽車,現在發展不起來,就開始打壓中國車企。歐洲的充電設施配備不完善,產業鏈未形成,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的成本高,而中國品牌依托完善的產業鏈優勢,技術及研發的綜合規模優勢,大幅優化新能源車研發生產成本,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徹底顛覆歐洲人對電車的初始印象。為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壓中國汽車發展,歐盟又開始搞此次所謂的“反補貼調查”,用加征巨額關稅的辦法試圖阻止中國汽車在新能源賽道的彎道超車。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不到3%,而這一數據在2023年變成了22%。根據EU-EVs的統計數據,2023年,在歐洲15國市場銷售純電動車勢頭最猛的中國品牌是上汽MG,銷量達到9.9 萬輛,占整體銷量的5%;比亞迪銷售14906輛,長城銷售4578輛,蔚來銷售2364輛,小鵬銷售2054輛,歐拉銷售1634輛……

為何要針對上汽集團頂格征稅?
外界普遍認為,上汽集團此次成為歐盟頂格征稅打壓的對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作為連續8年中國車企的“出海一哥“,在全球市場迅速崛起的態勢以及在歐洲市場勢如破竹的銷量表現已讓歐盟深深忌憚,正所謂“既戴其冠,必承其重”。
2023年,中國車企海外銷量以468萬的規模首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汽集團以120.8萬輛的成績再次勇奪中國車企海外銷量冠軍。在英、法、德等歐洲十三國的中國汽車銷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團2023年也以24.28萬輛的規模位居第一。今年1-5月,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交付新車46萬輛,同比增長17.8%。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出海的主力MG名爵品牌已連續5年蟬聯“中國單一品牌出口冠軍”,2023年全球銷量超過84萬輛, 在發達國家市場代表中國汽車站穩腳跟。在中國汽車出海歐洲的版圖中,上汽MG品牌表現最為突出:中國每出口歐洲10臺車,就有7臺是MG。

上汽MG品牌旗下的純電主力車型MG4 EV表現也非常亮眼,2023年海外累計銷量突破13萬輛,一舉奪取“歐洲緊湊型純電車銷冠”:在德國與大眾ID.3競爭激烈,表現不相上下;在英國超過特斯拉成為月度純電車市場銷冠;在法國、西班牙等國,也躋身純電市場前六名。同時,上汽MG的新能源車型接連斬獲法國automobile 汽車獎“最佳年度電動車”、英國年度風云車“最佳車型”、德國年度風云車“最佳緊湊型車型”等50余個歐洲權威獎項,可謂獎項收割機。

如何打贏歐盟“阻擊戰“?
上汽集團在關于歐盟委員會反補貼稅決定的公開聲明中指出:“過去十年,上汽集團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近1500億元,累計獲得26000余項有效專利。我們依靠技術創新,而非政府補貼。“ 可以說,技術創新是上汽集團、乃至中國汽車打贏這場歐盟“阻擊戰”最大的底氣。

在剛剛過去的5月,上汽集團發布了包括新一代星云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珠峰一體化整合架構、星河一體化整車架構三大整車技術底座,以及魔方電池、藍芯動力總成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和銀河全棧智能解決方案在內的“七大技術底座”2.0升級版。

上汽七大技術底座核心亮點如下:
1、“星云”平臺每度電續駛里程挑戰行業領先的12公里,比現有水平提升超30%。
2、2026年底行業首個全固態電池量產上車,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是傳統動力電池的一倍以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上汽全固態電池有望最終實現高達40%的成本降幅,這對未來新能源汽車整體成本的優化將產生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3、搭載DMH超級混動系統的榮威D7 DMH混動汽車在滿油滿電的情況下跑出了1,962公里的續航里程成績,實測百公里平均油耗僅2.8L。新一代“藍芯”混合動力系統效率將進一步提升10%。
4、全新“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無縫鏈接從“油”到“電”的賽道轉型,最高油電轉化效率超過3.75kWh/L,顯著優于行業主流競品水平。
5、全新“星河”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聚焦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使用場景,增程型燃料電池電堆P4M系統額定功率45kW,常用工作點效率大于50%,最高效率突破55%。
6、上汽旗下零束科技基于全棧3.0技術研發的第一代“中央大腦”已在上汽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智己的最新產品上實現落地應用,并且上汽零束正在積極規劃全棧4.0的研發路徑。近期,上汽集團成為國內唯一乘用車、商用車兩大自動駕駛項目雙雙入選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名單的車企,上汽L3、L4級自動駕駛落地應用有望進一步提速。
背靠雄厚的技術實力,上汽在市場端也靈活調整各種策略積極應對:據了解,未來24個月內,上汽將有包含燃油車、純電動車、HEV,以及PHEV等多種動力形式的14至15款車型投放歐洲市場;同時,今年歐洲經銷商網絡將突破2000家,并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相應的品牌體驗店,幫助歐洲消費者更了解上汽MG品牌的傳承和產品特性。此外,袁映琛也表示:“上汽將在歐洲建立工程技術中心,基本上會放在法蘭克福,同時歐洲建廠計劃也在有序推進中,我們跟多個國家都在溝通和探討,包括利用現有產能等種種可能性,這表示了上汽在歐洲堅持長期發展的一種決心。”

“歐盟加征關稅這事對于中國汽車企業,對于中國一代一代的汽車人來說,也只是百年發展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我們中國汽車擁有足夠的能力,擁有足夠的韌性,來應對這一切。我堅信,只要我們秉持著長期主義的精神,一定會笑到最后。“袁映琛在論壇上這段鏗鏘有力的表態說出了眾多中國汽車人的心聲,中國汽車全球化之路必將笑對風雨、一往無前。
寫在最后
上汽集團這次在歐盟家門口叫板,不畏歐盟打壓、據理力爭,不僅源于對自身產品和技術創新實力的信心,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代表中國汽車發出了堅持全球化不退縮的最強音。
回首往昔,中國汽車行業一直處于“學習階段”,而站在當下,憑借新能源智能化賽道的技術領先優勢和產業鏈集群優勢,中國汽車的崛起已然不可阻擋。作為中國汽車出海的領頭羊,上汽集團雖然遇到了歐盟最為“嚴苛“的對待,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可以用技術、用產品、用更優秀的造車能力,讓歐盟、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汽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