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是出路嗎?
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關稅,他們在忌憚我們嗎?
這則來自歐盟宣布對國產電動車增加關稅的新聞,最近也是攪得汽車市場有些"動蕩"。
比亞迪、吉利、上汽集團分別要加增17.4%,20%,以及38.1%的關稅。在這些數據當中,顯然,上汽集團是最背的,他將面臨著關稅稅率增加到48.1%,當然這個也比較好理解,畢竟上汽集團在汽車海外貿易上面一直遙遙領先。
就此情況,上汽集團在6月13日已經發布了一個《有關歐盟委員會反補貼稅決定的公開聲明》大致意思,堅決避免人為設置新能源汽車的貿易壁壘,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共贏......
其實如果你讀完這一則公開證明,你會發現上汽也沒有講太多實質性的消息,除了自我鼓勵,自我強大,并且希望歐盟可以認真地傾聽中德兩國的呼聲之外,也沒有太過于強硬的回應。
在這一點上,中國是把體面做到極致了。
在做新能源汽車這件事情上,中國的彎道超車顯示出了極大的優越性。
比起歐洲國家長達百年的傳統汽車工業,我們的新能源的確對他們進行了降為打擊,如果說他們怕了,應該沒有人反對。
然而要在別人的國土上進行汽車售賣,很大程度上也該入鄉隨俗。
早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數據,比較與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中國目前的產品有著相對30%以上的價格優勢,而且我們還有智能化的優勢。
在這一點上是遠超歐洲很多品牌,在這個背景下,那歐盟決定要增加我們的關稅,減弱我們的戰斗力,從而達到減緩我們出口的目標,只能說他們的小心事,小算盤打得砰砰直響。
而在這場有關增加關稅的討論中,寶馬、奔馳、大眾這三家傳統歐洲車企均表示反對。
這一次他們站我們。
很明顯,歐盟這一招就是為了針對中國車企,不讓我們進入歐洲大陸,不讓我們將智能化的電動汽車打開歐洲古老大門,那幫人,加起來都快700歲了,真的是幼稚。
可天枰的另一端,還是需要中國車企想出確實有效的方法,讓我們出口歐洲順利成章。
然而,歐盟的這一步險棋,又似乎促進了中國車企在歐洲建廠的速度。
在目前相關的資料當中顯示,比如名爵就有計劃在歐洲生產電動汽車、奇瑞集團也有計劃今年在西班牙建廠生產電動汽車,比亞迪方面則是計劃明年在歐洲投產一家組裝廠。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似乎又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這兩年,國內車企一直反復的強調要出口;而我們出口也比較單一,車型坐上遠洋大輪船,被運輸到全球各地。
然而要做一家全球化的,首先的布局應當就是本土化生產。
反過來思考,為什么豐田能夠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在靠他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時,其實在當地建廠利用當地資源也是他全球化滾動的一個基石。
在這點方面,奇瑞汽車是我們很好的表率,在資料中顯示,奇瑞很早就在海外建廠進行本土化生產,他在海外一共有10個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中東、南美;而他也是第一家在巴西建廠的中國汽車制造商,依靠巴西南美洲市場向外發散。
在海外建廠這件事情,只有當海外市場已經達到一定的體諒,海外建廠絕對是一件有利可圖的長期利益。
要知道在海外建廠不僅可以降低關稅,還能有效地避免很多貿易壁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物流成本,還能提高整車的整體綜合效益,并且帶動當地的人才就業等等,聽起來是百利而無害。
可大家也知道,在海外建廠,特別是在歐洲地區建廠,嚴苛的歐標正在等著我們。
在當地售賣他們標準之下的車型,也將意味著我們對于零部件的供給、開發,都將是一場重新來過的戰役。
而當地政府會不會支持?能不能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歐洲國家的人民動不動就是游行、起義、反對,也著實讓人很錯亂。
我想在全球市場,應該找不出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這一般引進特斯拉這家外資企業企,給足了全部的真心和真誠。
上海市政府一路開綠燈就不用說了,高效地文件審批,高效地臨港建廠,無論是從特斯拉零部件的國產化,量產程度,以及以上海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為發展出去的出口,上海市政府都是一個特別好的案例。
但這樣的案例也許僅存在于中國。
歐洲國家能否對于我們如此友好,完全沒有信心。
從每年的全球汽車品牌銷量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豐田、大眾、奔馳、寶馬、現代、雷諾這類老牌的車企依舊還是世界的中心。
中國的比亞迪拼盡全力闖入了2023年全球銷量榜單前10,這對于我們而言是無比震撼的一次嘗試。
可即便如此,自主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品牌認知度還是很低。如何讓歐洲消費者愿意去消費一個陌生的品牌,并且還是電車,在這件事情上,要么學習蔚來,花大價錢大力氣,在城市的中心區域租下門面,讓歐洲人民看到我們。
但在這件事情上,也必然要走上一條無窮無盡的虧損之路。
我們不能去否認歐洲人民想要嘗鮮的意識,可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他們在有關于智能電動車的布局以及推廣上面絕對是緩慢的。
我也堅信,他們很享受那種緩慢。
在網端,有時候總能看到一些在中國旅居很久的歐洲博主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會覺得超市買東西不能刷微信支付寶,路邊停車還需要專門兌換硬幣,交水電費也只能一個月一次,對于他們習慣了中國的數字貨幣的時代,歐洲那些正常不過的生活理念跟方式已然和他們脫軌。
但這只是一些個別案例,對于生活在歐洲地區的民眾來說,這些早已習俗平常,不想被改變,不要過度的被改變,也成為他們的內心理念。
有沒有一種可能,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大舉進入歐洲大陸,這件事情讓他們想起了百年之前,成吉思汗的鐵騎浩浩蕩蕩侵入多瑙河,讓他們再次感受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強大、內斂以及長遠。
他們花了很長時間將我們"屈服",可現在一切似乎又從頭來過。
不被友好對待,是最近歐盟增加關稅新聞之后很多人提出的關鍵詞。
而這也許也就是我們要突破一個量變到質變之間,所要途經的必經之路。
在相關的數據資料中顯示,2023年中國品牌占歐洲市場的4%,而這個數據預計到2028年會達到7%。
在歐盟感覺到明顯的壓力之時,增加關稅,讓我們提前加速歐洲工廠的建設,也許的確是一條光明大道。
除了剛才上述說過的車企有建廠的意愿之外,波蘭、意大利都在出臺很多政策,希望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前往建廠。
大家目前已知的零跑汽車已經和Stellantis集團合作,準備在歐洲生產車型。從相互共贏的角度看,其實,零跑汽車也為自主品牌與歐洲傳統車企之間的深度聯系,找到了另一種打開方式。
你有渠道,你有設備,我有車,也有技術,那這樣子的碰撞,似乎比單純的強盜般的高昂收費來得更加讓人舒適。
當我在網上打入"歐洲經濟"關鍵詞條時,出來的內容并不是特別的喜人。很多人都用"死氣沉沉",來總結歐洲的經濟。
2023年歐盟加英國的GDP增長幅度僅為0.4%,因為2022年的能源危機對歐洲進行了極大的沖擊,所以目前的經濟形勢比較放緩。
有一些相關的新聞在這兒,我們也不多議論,總之目前看起來,也是東一塊西一塊,各種矛盾,各種激化不斷。
就在前不久,歐洲央行還公布了六月的利率決議,降息25個基點,這也是2019年以來首次降息。有關這一點,分析師指出,這個消息公布之后,股市匯率都會呈現較好的表現。
而在5月15,歐洲委員會公布了2024年春季經濟展望報告,報告中指出,目前歐盟經濟增長表現好于預期,通過水平持續控制,經濟擴張初具基礎。
他還提到了私人消費,是2024到2025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一切以錢看齊,按照這樣的背景,歐盟要增加中國電車的關稅,似乎也是在自救。
而且其實這次歐盟要增加我們電動汽車關稅,也是在美國宣布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之后;美國早前在五月中旬,就已經發布了增加我們在半導體、電池、電動汽車的一些關稅。
而在一個月之后的六月中,歐盟也開始官方行動,好吧,我們不會懷疑你們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讓我們不斷加錢"的活動,想想要通過關稅上的壓力,讓我們有所忌憚,這件事情也只能說各家有各招吧。
而在另外一方面,有不少中國的電車用戶提出,如果一旦歐盟的增加關稅成立,那會不會導致我們本國自己買車會貴一些?
畢竟這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但只能說目前此事無解,我們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進入歐洲市場這一步棋,必走無疑。
在面對外界質疑,"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所以才能低價出口到全球"時,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他們都是在進行一種自我保護。
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言論,在主體方向面前,都沒有辦法撼動最大的那個目標。
中國自主品牌是必然要走全球化路線,而那些路線上的阻礙,難道我們承受的還不夠多嗎?既來之則安之,中國汽車不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下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