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發展,但繼續分化著。
5月的汽車銷量出爐了,要給個關鍵判斷的話,我愿稱之為“趨勢向好”。你看,5月汽車市場零售總銷量是171.0萬輛,同比下降1.9%,但環比增長了11.4%,有一種感覺,這是要掛擋沖坡了。于是,再看1-5月累計銷量,共為807.3萬輛,同比增長5.7%。
但是,正如引言中講到的,“分化仍在繼續”,這個趨勢絕無改變。比如,“電進油退”——僅僅5月,純燃油車零售91萬輛,但同比下滑23%;作為對比,5月,新能源車零售80.4萬輛,同比增長38.5%。再比如,“自主進、合資退”——5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9萬輛,同比下滑21%;同樣是5月,自主品牌零售98萬輛,同比增長12%。而更多的“分化”,還出現在市場的各個層面,“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比亞迪排第一:“鐵王座”穩了?
廠商銷量排行榜,早已今時不同往日:
比亞迪坐慣了第一的位置,無論是批發銷量榜單,還是零售銷量榜單,它確實改寫了很多事情。5月,比亞迪批發銷量為33萬輛,零售銷量為26.8萬輛,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位。其實,今年年初,比亞迪遭遇的質疑并不少,自去年總銷量突破300萬輛之后,2024年,銷量又能到什么水平?似乎飄蕩著悲觀的答案。
最直接的反應是,比亞迪股價跳水,因為大家覺得2024年,你很難再大幅增長了。很重要的原因是,一手插混、一手純電這樣的產品路線,別人都在學,都在快速復刻。當市場上全是競爭力相當的產品時,比亞迪的先發優勢能保持多久?所以,比亞迪在調整,出招很快。先是春節過后,第一個掀起“價格戰”,秦PLUS率先官降,而后,更多“榮耀版”車型出現,價格降幅都很大。其他人跟不跟?不跟也得跟。降價,確實會讓消費者持幣待購、暫時觀望,但是,“第一個降價”的,一定能吃到紅利。因為消費者只能記住第一個掀桌子的。效果也很顯著,比亞迪自3月起的銷量就開始往上攀升了。
降價只是“第一手”,為今年的換代車型讓出價格空間,那是“第二手”。典型的例子,搭載第五代DM的秦L上市了,正是3年前秦PLUS的價格定位,但尺寸更大,油耗也更低。毫無疑問,第五代DM也將陸續搭載于其他車型上。價格戰、新產品,比亞迪的出招很猛,它一定要捍衛自己的“鐵王座”。你不讓它卷,它只會更卷。
再說回廠商銷量排行榜,自主品牌的“東風”,徹底壓過了合資品牌的“西風”。看批發榜單,前四名是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就連一汽-大眾,也只能排第5;看零售榜單,一汽-大眾能排到第2,似乎要好過上汽大眾,但真要細究的話,我們將奧迪的銷量擇出來,“兩個大眾”誰也別笑話誰了。通用,已徹底不見其身影;日系品牌里,也僅有廣汽豐田、東風日產。時常可以在榜單中“冒頭”的,反而是特斯拉了。
新能源滲透率:何時過半成常態?
新能源汽車增長仍然很迅猛,在開篇我們就羅列數據了。4月上半月,曾出現過新能源零售滲透率超過50%的歷史時刻;5月,新能源滲透率沒有過半,但同比仍然是快速增長的。具體看,5月新能源汽車批發滲透率44.2%,較2023年5月34.0%的滲透率提升10.2個百分點;5月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滲透率47.0%,較去年同期33%的滲透率提升14個百分點。已經很逼近了,再激進一點判斷地話,下半年,新能源滲透率超過50%,可能會是常態。
“支撐點”其實很簡單:在自主品牌陣營里,表面上,呼吁不要“卷”,“卷”是一個爛詞,但真正在做的,是繼續“卷”,瘋狂“卷”。比亞迪做什么,研究它、復刻它,所以,新能源化的力度只會更猛。5月國內零售,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達到了71.2%,將來只會更高。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仍然很低,5月零售僅有7.5%,他們會放慢新能源化,還是加快新能源化?答案是加快。外資手里真沒貨了,找他們要能打的新能源車,不知道要等多久,目前的“合資共識”是,中國市場的問題,要在中國當地解決。
所以,我們必然會看到更多的變陣思路,用中國當地合作伙伴的資源,以及聯絡中國汽車行業成熟的新能源產業鏈資源,盡快推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新能源產品。像傳聞豐田可能使用比亞迪的插混技術,本田已經推出了“燁”品牌,而大眾和小鵬的合作車型也漸漸有眉目了。合資品牌在新能源上的“自救”,已經迫在眉睫。
出海的路,被封鎖了?
出海是謹慎的、復雜的,但也是“破”內卷、前途光明的。但很顯然,歐洲老炮們不會讓你那么輕松地席卷出海,于是,揮舞起了“加稅大棒”。據最新消息,2024年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高達38.1%的臨時反補貼稅。這個稅種是分級別的:對配合歐盟調查但未單獨抽樣的中國純電動汽車生產商征收21%的加權平均稅,對不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征收38.1%的關稅(上汽集團38.1%、吉利汽車20%、比亞迪17.4%)。
歐盟的理由其實有些奇葩,他們認為中國電動車的價格為什么低,是因為在中國的補貼中受益了,如果不加限制的話,將對歐盟的汽車產業鏈產生影響。要是五年前,他們說這樣的話,還情有可原,但時至今日,我們國內的補貼基本消失了。中國電動車的價格低,是因為產業鏈已經很成熟了,技術也進步了,在“卷上天”的中國市場殺出來,競爭力確實很強。加關稅,就加關稅,對應的理由實在太“強盜思維”。那么,潛在的影響是什么?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出口必然會降速,另外,“貿易戰”也可能再次興起。
但這意味著,我們的出海之路,被封鎖了嗎?答案是:非也。先看數據,今年1-4月中國汽車實現出口187.8萬輛,出口增速26%。其中,出口總量排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俄羅斯268779輛、墨西哥148705輛、巴西106448輛、比利時95230輛、阿聯酋85869輛。一方面,我們出口的燃油車占絕對大頭;另一方面,歐洲也不是我們的主要出口區域。我們能看到,俄羅斯居然排第一,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俄烏危機之下,俄羅斯市場國際品牌正全面被中國車所替代。
縱使看增量貢獻,歐洲也不在前列。4月中國汽車出口增量的前五國家:巴西89709輛、俄羅斯51132輛、阿聯酋38915輛、墨西哥31940輛、吉爾吉斯斯坦30812輛。增量前5國家的增量貢獻度為65%,其中巴西出口貢獻巨大。但關稅限制,對我國汽車出海,終究是出了一道難題。我們無法排除,將來在其他國家,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限制。還是那句話,出海很誘人,但情況也很復雜。
寫在最后
5月向好,但仍在繼續分化,這就是5月的汽車市場了。正視“卷”,理性看待“卷”,浪很大,魚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