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良種,便是農業的“芯片”。這樣的道理,正被越來越多的舊營鄉百姓理解、接納。
“說起我們舊營鄉的水稻種植歷史,少說也得八九十年了。那個時候各家種各家的,面積不大,品種也不太一樣。大規模種植,是在1989年左右。”盤州市舊營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勝郁回憶道。
“各美其美”的產業種植雖說能滿足家家戶戶的糊口需要,但并未能真正發揮這片土地的最大價值,直到2014年。
“2014年,我們想了一個辦法,把舊營鄉目前種植的六七種水稻各自試種一些,然后等到豐收的時候,開了一個品嘗會。讓大家都來嘗一嘗、比一比,看哪個品種煮出來的飯最好吃。”劉勝郁說。
經過幾年的篩選,一種兼具軟、糯、香口感的品種脫穎而出。
“這就是我們現在種植的‘山里紅’”。鄉長柳林孔介紹道。
在育秧田中忙碌的百姓、農機(尚宇杰 攝)
2023年,舊營鄉開始大規模種植紅米品種——“山里紅”。2024年,全鄉的5000畝水田中,就有90%種植了這一品種。
柳林孔說:“它的畝產能夠達到1200斤上下,超市中每斤的售價在8塊錢左右,2023年我們鄉種植了近3000畝山里紅,收獲了420萬斤稻谷,打出了近300萬斤稻米。因此,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種這一品種”。
為了讓更多的鄉鎮也能種上這一口感、產量都適合本地的品種,2023年開始,舊營鄉還同步進行“山里紅”的育苗工作。
地塊小的地方,采取人工插秧的方式(尚宇杰 攝)
“從清明節前后開始育苗,5月底就可以移栽。2023年賣出了110畝秧苗,今年已經賣了900畝,每畝的售價是260元。目前盤州市有7個鄉鎮,種的都是我們育出來的秧苗。為了方便取苗,我們還試著將育秧盤放在無紡布上,然后把無紡布鋪在打好的地塊中,最后注入適量的水,一塊標準的育秧田就完成了。”柳林孔指著眼前的育秧田介紹道。
這片育秧田,位于坪田村境內,占地22畝。
“我們現在都是機械化育秧,加上機械化結合人工插秧的方式,效率大大提升了。2024年,我們還從百姓手中流轉了土地用來種植山里紅。百姓在里面務工,打田的每天能掙260元,插秧的每天100元。農忙時節,每天都有上百人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里務工。”盤州市舊營鄉坪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章燦告訴記者。
地塊大的地方,采用機械插秧的方式(尚宇杰 攝)
2023年,通過農機社會化服務,舊營鄉購買了20余臺農機設備,其中包括了2臺全自動插秧機、3臺半自動插秧機。
靠著給力的機械設備和手腳麻利、經驗豐富的村民,今年端午前后,舊營鄉的5000畝水田已經完成栽種,綠意滿滿,靜待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