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各大電商平臺公布的“戰報”來看,今年年中大促的戰績依然可觀——京東宣稱自己超5億用戶下單;365個品牌在天貓“618”成交破億元,超36000個品牌成交翻倍;小紅書直播訂單數為去年同期5.4倍,直播間購買用戶數是去年同期5.2倍……但卻都極為默契地避開了商品交易總額(GMV)這一以往常見指標。
原因也很直觀。根據6月19日星圖數據發布的《2024年618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今年618全網GMV為7428億元,去年則為7987億元,同比下降7%。
618延續至今,單單一個“卷”字似乎已經不足以形容當前的大促競爭格局,明顯的存量市場下,各平臺都鉚足了勁想點子、拼低價、搶市場,就像有些人所說的,“味道淡了”。
將低價策略貫徹到底
1
一是取消預售機制。
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等平臺相繼宣布取消沿用了10多年的預售機制,引得一片拍手叫好聲。
2
二是“戰線”拉得更長了。
相比去年各平臺20—30多天的活動時長,今年其促銷時間基本拉到30多天,還有平臺最長至40多天。比如,淘寶天貓從5月20日晚八點正式開賣,活動到6月20日才結束;快手此次大促持續到6月30日才結束。
3
三是廣大消費者最喜聞樂見的:卷價格。
易觀在其《2024年618盤點觀察》中肯定了今年平臺的主動變革,認為其一系列舉措在“釋放用戶活力”上卓有成效。據易觀監測,今年天貓618全周期淘寶APP的日活躍用戶數(DAU)同比增長達23.4%。
電商平臺的預售,簡單來說就是讓消費者在活動的預熱階段,先支付定金鎖定商品和價格,等到活動當天,再支付一筆尾款完成這單交易。“這個模式可以幫消費者提前鎖定優惠,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參與大促的商家預判商品銷售量、控制生產成本。”據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商首席專家李鳴濤介紹,通過預售,商家可以預判相關產品的需求,方便進行備貨,甚至可以減少一定的庫存,還可以通過對預售價格的把控采取更靈活的促銷策略。
也正因此,在過去幾年的“618”“雙十一”等電商大促活動期間,預售模式成為各平臺的標配。不過,“預售制”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惹來不少麻煩。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電商平臺預售模式存在“尾款”漲價不誠信、預售商品不保價、承諾贈品不兌現、承諾時間不發貨、“最低價”宣傳不屬實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網購體驗。
“從618開門紅的戰報數據來看,5月20日至5月25日,消費者的需求在大促期間集中釋放,不管是泛貨架場景、搜索場景,還是短視頻場景,消費者的支付訂單量有60%以上的增長。”快手電商大促有關負責人譚帥如是表示。
超級主播退場
若說今年的618還有啥不一樣,那就是與往年比,“水花”小了很多,除了電商平臺間玩法趨同、戰線不斷拉長外,還有一點尤為明顯,即超級主播們的集體“啞火”。
據青眼情報數據,618淘寶頭部主播李佳琦首場直播美妝類目GMV超26.75億元,同比下降了46%,轉而將“美妝節”改為“美妝+全品類爆品日”,通過擴充品類的方式整體實現增長。另據蟬媽媽數據,618期間,抖音頭部主播“瘋狂小楊哥”在抖音銷量月榜上,5月排名第八,6月已跌至TOP10之外。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初代超級主播們號召力下降已成必然,平臺也已經很難誕生新的超級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