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和趙維蒞教授為帶頭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這也是2023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上海瑞金醫院供圖
1987年,王振義院士創建上海血液學研究所,1989年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從法國學成回國,創建集基礎和臨床研究于一體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三十多年來,團隊在國際上實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誘導分化治療的原始創新,闡明了APL發病的分子機理,發展了APL革命性治療的“上海方案”,使APL成為第一個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將這一協同靶向治療的思路進一步拓展至其他類型血液惡性疾病。
近年來,該團隊又創新拓展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新型靶向治療和細胞免疫治療并獲得成功,在地中海貧血和血友病基因治療等方面的探索也為血液遺傳性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途徑。
此外,這一團隊應用多組學技術全方位解析血液疾病發病機制,實現了分子標志物和藥物靶標的多項成果轉化應用;繪制了國際上第一張造血系統新基因染色體定位圖,將組學技術從血液拓展至公共衛生領域,為寄生蟲病和新冠疫情防控作出積極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圍繞協同靶向治療及系統生物醫學這一主線,實現了從臨床到基礎再到臨床的轉化醫學系列重大突破。該團隊在國內外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958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達399篇,至2023年12月引證數達60063次;同時,主編專著39部,獲專利授權78項(包含國際專利10項)。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在國際上還曾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舍貝里獎、美國歐尼斯特·博特勒獎、全美癌癥研究基金會創新成就獎、法國INSERM國外學者特殊貢獻獎、美國血液學會哈姆·沃瑟曼獎等(均為第一次授予中國學者);在國內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中國政府友誼獎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特等獎等國家、省部級獎共77項。
團隊在登山越嶺的過程中不斷結出累累研究碩果,鍛造成為一支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年齡分布合理、具有高度轉化醫學特色和攻堅能力的創新研究群體,先后涌現以王振義院士、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趙維蒞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血液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三代學者有四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一人當選美、歐、法、英十個國家科學院或醫科院外籍院士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人當選法國醫科院外籍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人當選法科院外籍院士,在國際血液腫瘤學界及醫學基因組和遺傳學界具有重要影響。
此外,還有一大批優秀學科帶頭人應運而生,多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紛至沓來。團隊在三十多年來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創建了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丹麥、德國、以色列等國約 20 個研究單位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合作者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中國政府友誼獎各2次。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從“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到“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從腫瘤誘導分化療法到CAR-T細胞療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不僅在全球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更為世界醫學奉獻了腫瘤治療的中國智慧,為全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