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由復旦大學東亞陶瓷史研究國際合作項目主辦的師生座談會系列之“景德鎮市政協榮休主席黃康明先生談‘我心中的景德鎮’”學術座談會召開。座談會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劉朝暉教授主持。此次座談會中,黃康明先生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他對景德鎮和景德鎮瓷業的認識與心得。
劉朝暉教授開場致辭談到:對于陶瓷史研究者,景德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黃康明先生在景德鎮從事陶瓷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四十多年,對景德鎮瓷業歷史與發展、景德鎮地方史有長期的調研和深入的了解;另外,黃康明先生對景德鎮懷有真摯而濃烈的感情,他在劉新園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所作的發言令人深深動容。
黃康明先生表示,復旦大學這些年對景德鎮陶瓷給予密切關注與深入研究,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能夠受邀來此,令人倍感榮幸。首先,他談到了關注景德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一,認識景德鎮的重要性。十年前,黃康明先生曾作為分管陶瓷的副市長代表景德鎮市政府前往西安推薦景德鎮的陶瓷博覽會,西安市副市長于發言中強調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磅礴氣勢與恢宏場面,這令黃康明先生印象深刻。其后,黃康明先生認為,于整個中華民族史,兵馬俑的文化地位應當難以企及景德鎮的御窯文化——從延續的時長看,兵馬俑僅代表了15年間的秦文化,而御窯文化持續560年,貫穿著明代洪武至清代末年;從生產力水平看,兵馬俑絕難代表時代最高生產水平,而御窯廠卻集中了全國最先進的人才與技術;從反映的文化看,殉葬品兵馬俑背后的文化層面是單一的,而御窯文化跨越了至少27位皇帝,能很大程度反映出“活著的”時代價值觀、審美觀和經濟技術水平。此發言一出,座下均深有所思。
其二,挖掘景德鎮的必要性。去年,浙江省文化廳廳長在考察文物后座談會上的發言,尤其是其提到的“早發現、早定義”這六字方針,令黃康明先生印象深刻。他認為,這六個字對文物工作者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針對中國瓷器的發明問題,眾人首先會聯想到東漢晚期的越窯小仙壇窯址,而殊不知,瓷器的發明應當并非獨立區域的孤立現象。越窯的響亮標簽,即是文物工作者“早發現、早定義”的結果。類似的,浙江龍泉窯能夠重磅打響的名號——“天下龍泉”,亦為此理。黃康明先生借此發出殷切希望,希望學界多關注、多切入景德鎮。
而后,黃康明先生圍繞五個題目,闡釋了他對景德鎮的理解,并分享了他心中的景德鎮:
其一,他首先提出一個概念——景德鎮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最典型的工業城市。黃康明先生闡述了他理解的“工業”的含義,并將之與宋代景德鎮的生產情況相對比。一,“工業”生產的產品均為商品。自然,景德鎮所產瓷器都以商品交換為目的;二,“工業”具有農業相互獨立的形態。黃康明先生以景德鎮市考古所在王港發現的一座早至五代、晚至北宋的窯業遺跡為例,指出其輕薄的瓷器廢品堆積層可能暗示著生產者“忙時種田,閑時燒瓷”,即彼時瓷器只是依附于農業的副業形態,而進入宋代,景德鎮厚已成山的窯業堆積以及不少刻畫有“5”“6”“7”等代表農忙季節銘文的瓷片的出土,說明時人不依靠種田或無田可種而從事著單一的瓷器生產。三,“工業”的生產過程是分工協作的。蔣祈《陶記》說:“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車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規制,名不相紊。”并從多方面說明了宋代景德鎮瓷業生產內部具有完備的分工協作;四,“工業”是資本介入且具有一定規模的。黃康明先生根據“陶甿食工,不受藝傭,埽賃窯家,以相附合”的記載中設立貸款的條例和南宋時期關于“博易之務廢矣”的記載,推測景德鎮的瓷器生產確有資本介入。
其二,關于景德鎮的城市地位。黃康明先生注意到,根據《宋會要輯稿》,宋代景德元年以前所設立的55座城鎮中,只有景德鎮直到如今依然存在,其在1949年前一直以該建制存在,且一直是靠一個產業支撐起自身的發展,這在全世界獨一無二。此外,景德鎮的監政官自宋代就具有較高的地位,景德鎮的商業稅收在宋代躋身前列,景德鎮亦具有絕佳的地理優勢,從以上種種方面,黃康明先生討論了景德鎮自宋代以來的特殊城市地位。
其三,關于景德鎮的城市形態。黃康明先生提議,“景德鎮的城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一問題應當引起重視,他提出,早期景德鎮的窯業是作為農業的附屬而存在,而隨著經濟的急劇發展,資源的聚集和技術的轉移都由農村偏向城市。龍窯的改造、良港的形成,都顯示出景德鎮的城市面貌在動態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和形成,對此,黃康明先生提出期許——若能夠利用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元代、明代等不同時期的景德鎮城市面貌,將會解答許多疑惑之處。而另一方面,景德鎮城市的不斷壯大,又為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這是一個互為完善的過程。縱覽世界,景德鎮的城市形態可以稱得上絕無僅有。
其四,景德鎮是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創新沃土之一。景德鎮陶瓷自唐代起就生生不息,千年窯火從未斷絕,除了瓷土資源好、燒造水平高、交通運輸便利等原因,黃康明先生認為,其根本動力在于中華民族創新之魂在景德鎮遍布各地的投射。如針對不同時期的原料變化與社會需求,景德鎮一直在動態變化與創新,適應著新風向與新風尚。在此,黃康明先生特別從陶瓷制作和科技分析的角度闡述了景德鎮不同階段的瓷器原料成分含量問題。他指出,景德鎮不同時期窯爐的演進,陶瓷造型與裝飾,以及窯業布局的變動等,都值得進一步的發掘與詮釋。
其五,景德鎮是充滿活力、包容開放的全球化城市。黃康明先生指出,不論是宋元明時期的城市人口構成,還是景德鎮中隨處可見的天主教堂、媽祖廟,亦或者是瓷器中流淌著域外血液的產品如青花瓷、琺瑯瓷等,都說明景德鎮在密切地對外交流,不論是面向域內還是溝通域外。這方面復旦大學做了許多有趣而深入的研究,黃康明先生也期待有更多成果的呈現。
在討論環節,劉朝暉教授對黃康明先生所提示的觀點表示贊成,他認為,景德鎮產業發展和城市面貌的歷史都應該繼續深入發掘,對比與之相鄰的徽州之徽學研究,景德鎮的地方史與瓷業社會史研究依然道路漫長。
景德鎮陶瓷大學李松杰教授表示,黃康明先生的分享令其受益良多,他一直以來都注意到景德鎮的城市文明體系迥異于中國傳統的政治中心,目前也在特別關注景德鎮民國時期的社會結構。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潘艷教授對景德鎮的城市考古提出了建議,對其前景作了展望,并表示這樣的工作將會幫助學術研究更進一步。對此,黃康明先生回應到,他一直以來都特別提倡,景德鎮要做原生態、原文化、原真性的研究,這不僅僅針對瓷器,還面向一系列遺址、房屋、碼頭、道路,若能在歷史區間內厘清景德鎮的城市面貌,這將具有不得了的貢獻。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博士生李傳鑫認為。景德鎮具有非常合理的生產方式,又遠比工業化的城市要先進得多,它既保留了工業化的批量化生產方式,同時又留余了人在其中進行創作的空間。景德鎮發達的產業鏈是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其本質從未改變。另外,也有同學從瓷器原料成分變動、景德鎮與域外的溝通等方面與黃康明先生進行了交流探討,現場氛圍熱烈。
劉朝暉教授總結發言指出,黃康明先生極富有個人思考且站立于更宏觀、更高遠的角度來看景德鎮,這令人感觸頗深。而如何更好地串聯起器物、產業及其背后的地區和城市,將是研究景德鎮、深挖景德鎮的極其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