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在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以及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舉行了“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的發(fā)布會,此外還舉辦了名為“書為載體:中國學術的國際傳播”的研討會。
促進學術交流、搭建中外學者交流平臺
據(jù)悉,“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代表了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合作,誕生于世界頂級學術出版機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合作。作為以英文出版高質(zhì)量學術著作為宗旨的中國研究系列,該講壇每年舉辦專題講座,匯集具備全球視角的中國學者闡述他們基于中國視角和歷史背景的創(chuàng)新性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區(qū)董事總經(jīng)理李靈茜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該系列旨在為中國的知識界人士搭建一個與世界對話的橋梁,拓展他們的學術成果的全球影響力,同時為全球讀者提供了解和接觸中國人文社科學術研究的重要途徑。
發(fā)布會現(xiàn)場
在此次“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的發(fā)布會上,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林麗穎、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Christie Henry、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講席教授王明珂等嘉賓出席并致辭。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林麗穎
林麗穎代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對參與研討活動的嘉賓表示感謝,并祝賀“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的舉辦。她強調(diào)了中圖公司在促進學術交流、搭建中外學者交流平臺方面的使命和貢獻。第3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作為重要橋梁,已吸引71國1600家企業(yè)參展,推動了文化交融和知識共享。中圖公司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文研院的合作,旨在推廣中國學術成果,激發(fā)全球跨文化交流。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Christie Henry
Christie Henry代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表達了與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榮幸。她說,這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首個和中國頂尖學術機構合作的全球講壇系列的啟動。該系列由美國大學出版社和中國大學研究院聯(lián)合發(fā)起,通過發(fā)布英文學術著作,將中國頂尖學者的工作推向全球讀者。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教授說,“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是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成果,旨在推動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傳播。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以其在國際學術出版的卓越貢獻而聞名,曾出版過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等重要作品。
他說,高質(zhì)量的學術出版對學科發(fā)展至關重要。北大文研院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人文社科為基礎,推動跨學科研究和國際交流。北大文研院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過多次研討,分享全球史、藝術史等領域的知識,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學術和思想交流的平臺,讓優(yōu)質(zhì)的學術成果超越界限,激發(fā)全球的共情與理解。“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將每年邀請中國學者,介紹基于中國視角的原創(chuàng)研究。
“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首講人王明珂
作為“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的首講人,王明珂教授從中國視角出發(fā),深入探討了人文社科研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與使命。他強調(diào)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學術研究在促進不同文化間理解和尊重中的關鍵角色。
王明珂教授擁有哈佛大學人類學的學術背景,并在中國西南地區(qū)進行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田野研究。他提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華夏邊緣”理論,對族群研究、考古學、中國古代史和民族史領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王明珂強調(diào),人文學者們需要努力突破固有的偏見,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去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群體。
讓更多中國作品被西方學術界所閱讀
接著,在“書為載體:中國學術的國際傳播”主題研討環(huán)節(jié)中,眾多知名學者參與討論,包括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經(jīng)濟學家姚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政治理論講座教授貝淡寧(Daniel A. Bell)等。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全球圖書業(yè)務總裁兼大中華區(qū)總裁湯恩平(Niels Peter Thomas)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全球圖書業(yè)務總裁兼大中華區(qū)總裁湯恩平在研討會上表示,在過去的五六年里,該集團出版了來自中國作者的3000本書,可是中國作者的作品仍然在全球市場上被嚴重低估。“我感到有些遺憾,但這是一個起點。我認為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中國作者的作品被西方學術界所閱讀。我們將致力于增加這一數(shù)字、為大家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湯恩平誠懇表示。(記者注:Springer Nature 是一家國際出版公司,它是全球領先的學術期刊、書籍、電子書和教育內(nèi)容的出版者之一,旗下?lián)碛幸恍┓浅V钠放坪统霭嫖铮纭蹲匀弧罚∟ature)雜志。)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經(jīng)濟學家姚洋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經(jīng)濟學家姚洋說,他對最近與施普林格·自然中國出版社合作發(fā)布新書的過程給予高度評價。他說,盡管以往兩百年中,中國主要是從西方吸取知識,但現(xiàn)在是中國向世界貢獻新知識的時代。
姚洋還特別提到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促進知識雙向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該出版社正在助力打破知識流動的單向格局。他提出,通過分享中國的獨特經(jīng)驗與發(fā)展成果,不僅可以豐富全球?qū)W術討論,也能促進國際理解與合作。這不僅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知識體系中地位的提升,也體現(xiàn)了國際學術出版界如何支持這一進程。姚洋也呼吁更多中國學者積極參與到全球?qū)W術對話中,以確保多元和全面的觀點能在國際舞臺上得到交流和認可,推動全球知識的多元發(fā)展和進步。
北京大學區(qū)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章永樂
北京大學區(qū)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章永樂說,他希望國際公共出版社不僅關注中國學者在現(xiàn)有西方研究范式下的創(chuàng)新,也應重視中國人文社科范式正在經(jīng)歷的深刻變革。如果用計算機技術作類比,首先有操作系統(tǒng),再有應用程序。創(chuàng)新可以在兩個層面上發(fā)生:一是操作系統(tǒng),即若開發(fā)出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tǒng),這便是一次根本性的創(chuàng)新;二是應用程序,即在現(xiàn)有操作系統(tǒng)上開發(fā)新應用。歷史上,中國學者多在歐美的“操作系統(tǒng)”上開發(fā)“應用程序”。然而,現(xiàn)今,中國正越來越傾向于創(chuàng)建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差異的加劇:如果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統(tǒng),則源代碼相似,語言和理解方式易于西方接受。但新的操作系統(tǒng)意味著重大的差異。章永樂認為,出版社可以成為不同文化和國家之間的橋梁,這是它們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作為學者,與出版界的同事們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這一進程,不僅是希望,也是責任。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政治理論講座教授貝淡寧(Daniel A. Bell)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政治理論講座教授貝淡寧說,“我十多年前幫助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創(chuàng)建了普林斯頓中國系列,我們出版了許多中國頂尖學者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旨在原創(chuàng)性,跨學科性,并具有長遠影響。但我更高興的是,這個系列已經(jīng)演變成了更好的形式,因為現(xiàn)在我們在北京設有辦公室,設立了顧問委員會,還與北京大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這對于長遠來看確實是個好消息。”
貝淡寧說,“在人文學科,可能與其他學科不同,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步,前提是我們能保持一種有意識的好奇心。因此,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年長的學者。但在未來,技術將比年輕人有更大的影響。年輕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新技術,所以我們未來可能會選擇更多在技術與人文學科交叉領域工作的學者。”他認為學術界也需要更多的多樣性,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女性學者加入。
本次發(fā)布和研討會與會者通過深入的對話和交流,共同探討了中國學術在全球化時代的發(fā)展策略與傳播途徑。這不僅是中國學術界邁向世界舞臺的重要步伐,更是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全球?qū)W術共同體的關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