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工智能本科專業課堂上,學生在做實驗。圖/新華社
人工智能或許是當下最火爆的專業之一。
據北京商報報道,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498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209所高校成功備案或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在全國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然較低。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多個高校宣布將人工智能加入通識必修課程。
人工智能毫無疑問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業前景廣闊,人才缺口較大。自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當年有35所高校獲教育部批準首批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如今,僅僅五六年時間過去,人工智能專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繼而成為高校新增本科專業名單中“常客”。
雖然當前人工智能專業數量在全國高校中占比并不大,但其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社會和產業的巨大需求是人工智能專業大熱的原因之一。而大學專業設置則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不少高校“緊跟”社會熱點,也是與時俱進的需要。
但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高校還需秉持為學生負責的態度,結合自身師資和硬件設施等辦學基礎方面進行審慎評估,警惕盲目求“新”追“熱”,一窩蜂開設熱門專業,尤其不能基于招生而開設“高大上”專業,避免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
這樣的提醒,其實十分必要。過去,一些高校不顧自身實際,搶著開設熱門專業,不僅沒有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還導致相關行業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現熱門專業“冷就業”的困境。最后,一窩蜂開設淪為一窩蜂撤銷,最終傷害的是畢業生。
因此,高校在設立新專業之初,首先需要冷思考,眼下大熱的人工智能專業也不例外。近幾年,增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之中,既有綜合性高校,又有財經、師范、文科等類型高校,甚至不少是原先一般的地方二三本院校。
而人工智能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門檻并不低,師資有沒有保障,有沒有相關專業支撐,實驗室建設是否跟得上,培養方案是否明晰……無論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性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高校的專業“內功”必須過關,不宜大干快上。
當前,大多數高校人工智能專業,是從相關專業改擴建而來;不同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的特色,也與其優勢學科相關;還有一些高校人工智能專業與產業界、國外知名大學緊密合作。
可見,高校擺脫逐利思維,基于自身優勢專業和實力,能夠為學生提供高水平教學質量,才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路徑。
相關部門也要嚴把審核關,對于違背辦學規律,專業設置“跨度”較大、急功近利的高校,該攔截的攔截,避免新設專業“先天不足”,從而保障其辦學質量。
從考生和家長角度而言,不能過分迷信熱門專業,報考之前盡可能全面了解專業要求,同時評估自身學習基礎與報考專業是否匹配。據悉,人工智能專業對學生的數學和動手能力要求很高,數理知識薄弱的學生即使進入該專業學習,也可能存在跟不上的情況。
因此,無論是高校專業建設還是考生報考專業,都需要有長遠發展規劃,不宜盲目求“新”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