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暈車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熱議,緣由是小米YU7推出了暈車舒緩模式,深受那些坐電車易暈的朋友青睞。實際上,暈車的根本原因在于調校技術不過關,致使車身出現抗暈晃動過于劇烈的情況。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防暈車,需借助有著深厚駕控底蘊的機械調校來實現,而非僅僅依靠“模式切換”。
所以,最近就針對這一主題做了主流純電SUV抗暈大考驗,還沒買車的朋友一定好好看,對于買車絕對有指導意義。
主流純電SUV匯集,四大路況看著就暈
此次為驗證主流純電SUV中誰更具抗暈能力,測試集中了東風本田S7、特斯拉Model Y以及極氪7X這三款主流純電SUV,并對它們開展可視化測試。
在直線加減速、趣味測試、環島S彎以及顛簸路段這四大極限場景中,分別展開測試。同時,運用高精度陀螺儀對車輛動態進行測試,再配合趣味性道具來展示車輛動態,從而直觀地呈現三款車型的抗暈能力。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復雜場景,對一輛車的整體調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現場還安排了權威專家教授,針對每款車的表現,從懸架結構、底盤調校、電門及剎車的線性調校等方面,展開技術講解分析。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具體的測試結果吧。
0暈車挑戰,東風本田S7表現驚艷
第一場測試是直線加減速0暈測試。
測試內容為在直線道路上模擬日常通勤時那種走走停停的工況,實施三次加減速操作,同時記錄下每一次車身的俯仰角差值。要知道,差值越大,就意味著車身點頭幅度越大,相應地,車身就越不平穩,也就更容易導致暈車情況的發生。
在首次加減速測試中,時速設定在30-10km/h區間,此速度大致對應日常駕駛中的起步與剎車情形,整體較為平緩。從三款車型的測試數據來看,東風本田S7俯仰角差值呈現為1,極氪7X為1.4,特斯拉Model Y同樣是1。
在第二次加減速測試中,時速設定為50 - 20km/h,這一速度處于城市通勤較為常見的速度區間。隨著速度的上升,車身俯仰角差值必然會隨之增大。從三款車型的測試數據來看,東風本田S7的俯仰角差值仍為1,極氪7X保持1.4不變,而特斯拉Model Y則提升至1.3。
在第三次加減速測試中,時速設定為70 - 30km/h,此速度在城市代步場景中已屬較高水平,駕駛狀態相對偏向激烈駕駛,而處于這種駕駛狀態下,暈車的概率會顯著升高。從三款車型的測試數據來看,東風本田S7的俯仰角差值為1.7,極氪7X的俯仰角差值是1.8,特斯拉Model Y的俯仰角差值則達到了1.9。
總體而言,東風本田S7在低速、中速以及高速狀態下,其俯仰角差值均相對較小,穩定性表現最為突出。極氪7X則是在低速和中速時俯仰角差值偏高,高速時表現尚可。特斯拉Model Y在低速時俯仰角差值控制得較好,中速時稍高,高速時則達到最高。
再來看第二項顛簸路段0暈測試。
測試規則較為簡單,即依次駛過砂石路段以及減速帶路段,對垂向加速度差值進行測試,通俗來講,就是檢測車身上下震動的幅度值。同樣,該差值越小,抗暈效果就越好。
從三款車型的測試數據來看,在砂石路段,東風本田S7的垂向加速度差值達到8.3,而在減速帶路段其垂向加速度差值為8.7;極氪7X在砂石路段的垂向加速度差值是7.5,在減速帶路段該數值則為9.9;特斯拉Model Y在砂石路段的垂向加速度差值為10.9,在減速帶路段其垂向加速度差值是7.9。
總體而言,東風本田S7在這類顛簸路段的垂向加速度差值表現相對穩定。極氪7X在砂石路段行駛時較為穩定,然而在減速帶路段,其垂向加速度差值達到最大,這意味著該路段的顛簸程度最為厲害。特斯拉Model Y在通過減速帶時防震效果尚可,但在砂石路上卻震動明顯。
再來看第三項彎道測試。
規則是通過環島+連續彎道,測量每輛車的側傾幅度,側傾越小,側身越平穩。
從測試結果來看,三款車的6組數據整體上差異不大。不過,東風本田S7的橫向加速度差值較為突出,達到了3.7。這一數值意味著在彎道行駛時,東風本田S7的離心力相對較大。然而,實際乘坐體驗顯示,由于東風本田S7的底盤調校軟硬適中,專家感受到的離心力反而沒有那么大。
不過從整個0暈測試的結果來看,東風本田S7的整體表現還是最優秀的。
最后來看看趣味測試。
在三款車中分別放置反重力擺件以測試穩定度,用水畫布暈染來測試顛簸路段的穩定度,通過風鈴噪音測試連續S彎的穩定度,借助重力擺球擺幅測試環島穩定度。期間還增添了奔馳S進行對比測試。
現在就來揭曉結果吧。在四項趣味測試中,東風本田S7的表現均拔得頭籌,其整體穩定度甚至超越了奔馳S。盡管在彎道橫向加速度差值的數據上稍顯偏高,但綜合三項極限路段及趣味測試的整體表現來看,東風本田S7展現出的穩定性在三款車型中獨占鰲頭,抗暈效果亦是最為出眾。
揭秘東風本田S7的0暈感原理,原來它做對了這些
鑒于東風本田S7在抗暈效果方面表現最為突出,顯然其在相關設計上有著獨到之處。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尋東風本田S7的抗暈原理究竟是怎樣的。
首要亮點當屬東風本田S7的調校技術。東風本田在燃油車時代曾憑借卓越調校技術引領市場,這一核心技術成為其熱銷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東風本田S7是純電動車型,但其調校直接承襲了東風本田深厚的技術積淀。
首先運用了漸進式動力,對扭矩進行精準控制,達成漸進式的動力輸出。如此一來,便解決了電動車瞬間爆發強大扭矩所導致的突兀加速感問題,讓乘客有適應速度變化的時間,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暈車風險。
其次是制動線性的優化,其原理和漸進式動力類似,借助對制動的精細調控,達成了更為線性的減速成效,消除了減速時的頓挫感,減少了車子點頭的情況。
還有就是東風本田S7的底盤懸架調校了。
東風本田S7配備前雙叉臂與后五連桿獨立懸架,側傾抑制效果顯著。過彎時車身更穩,路面顛簸也能高效過濾。其采用50:50前后軸荷比設計,速度變化時抓地力更強,車身姿態平穩。此外,該車還搭載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能實時掃描路況,毫秒間調整減震阻尼。當行駛在顛簸路段,底盤可更好地過濾震感,保障乘客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本田S7配備的零壓感頭等艙座椅堪稱錦上添花之筆,能切實緩解駕乘疲勞。BOSE超近場頭枕音響有效阻隔外界噪音侵擾,車內卓越的靜謐性與良好的通風設計,使乘客免受多余干擾,且能暢享清新空氣流通。多重優勢疊加,共同鑄就了東風本田S7出眾的抗暈表現。
總結
從這次測試頁能夠看出,像東風本田這樣的曾經的實力品牌,無論是在燃油車時代,還是處于電車時代,其深厚的技術積淀始終是它們在市場上贏得良好口碑的關鍵所在。相較于當下眾多新勢力品牌,東風本田S7在純電車賽道上不僅及時跟進了能源形式,更是把燃油時代關注細節、注重消費者體驗的理念延續了過來,更樂意在細節方面精雕細琢,從而將整體的駕乘感受提升上去。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實值得現在很多新勢力品牌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