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在中國的新能源方案終于拼上最后一塊拼圖。6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眾在上海簽署多項有關上汽大眾新產品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包括在中國開發三款插電混動車型以及兩款純電車型的技術合作協議。預計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合作開發的多款插電混動車型、純電車型將陸續推向市場。上汽大眾在官方新聞稿中稱,從此中德雙方將共同為合資企業“技術賦能”。
此次簽約是大眾在華新能源戰略的一部分。就在一個多月前的5月20日,同樣在上海,上汽集團與奧迪汽車簽訂合作協議,宣布奧迪與上汽集團正在聯合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全新平臺——“智能數字平臺(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將基于該平臺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網聯車型。新的生產基地已經啟動更新換代,新車將于2025年下線。
至此,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就新能源汽車已達成全面合作開發協議,上汽將首次承擔核心技術輸出的新角色。
今年是上汽大眾成立40周年。作為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上汽大眾也是2023年國內銷量最大的合資汽車品牌。大眾汽車集團則是在中國銷量最大的跨國車企集團。因此,某種意義上,這次簽約不僅意味著上汽大眾的中外股東雙方進入新的合資階段,也意味著,在中國汽車領域,市場換技術的舊合資時代基本結束。
隨著此次多項合作開發協議的簽署,上汽大眾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型譜布局已規劃到2030年后。“我們正在全力推進電動化戰略,并已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 (Ralf Brandstätter) 表示,加強與上汽集團的戰略合作、推動上汽大眾產品組合的電動化發展,對大眾來說意義重大。
從協議來看,目前上汽大眾不僅在拓展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產品陣容,也在加速插電混動汽車的布局。貝瑞德在當天發布的微博中稱,除了現有的插混版途觀和帕薩特以外,上汽大眾的產品陣容將進一步拓展,全面覆蓋重要的細分市場。按照大眾汽車在北京車展公布的產品計劃,未來三年,大眾將在中國推出超過40款新車型,其中一半為電動化車型。
從上汽方面看來,這次合作也代表了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完成從“跟跑”向“并跑”再到“領跑”角色轉換。一個月前,上汽集團舉行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布會,集中釋放了過去十年來的研發成果和最新技術,推出了包括插混動力系統、全棧自研的智能電動車整車平臺等在內的七大技術。這些技術也將成為上汽與奧迪技術合作的基礎。
事實上,除了大眾集團,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內合資車企都在利用中國智能電動車技術和產業鏈來打造電動車,這些技術不僅僅會應用在專屬中國市場的合資電動車產品上,也將在與跨國品牌全球研發總部的合作溝通中使其受益,不排除來自中國的創新技術會被總部研發團隊吸收利用。
其中,作為日系車的領軍企業,豐田已經與比亞迪和廣汽在電動車領域展開合作,吸收本土車企的核心智能電動化技術。
大眾是最積極主動與中國車企展開技術合作的跨國車企。在與上汽展開全面技術合作之前,大眾在安徽的新能源基地布局已基本完成,正在重點推進和小鵬合作的電動車開發項目,新車型推出的時間同樣是在2026年。這意味著,通過對南北大眾(包括南北奧迪)和大眾安徽三大基地的本土化轉型和多項全新的技術合資合作,大眾將在三年內完成對新能源細分市場的覆蓋,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實現的。
此次協議未透露是否將對新產品進行全新命名。在上汽與奧迪合作項目中,新推出的奧迪電動車型確認將使用全新的產品序列名稱,不會放在外界熟知的奧迪現有電動車產品序列e-tron旗下。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方更多地承擔核心技術輸出者的角色,合資品牌電動車的品牌價值體系也將被重構。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這都是一個新產業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