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仿佛在一夜間發生,新能源浪潮下,新車的迭代和新技術的應用速度陡然加快,讓仍運行在原有軌跡的合資品牌勢能減弱。今年的月度銷量排行榜,許多熟悉的合資品牌已消失在前五,率先完成新能源轉型的自主品牌幾乎霸屏,上汽大眾成為僅剩的碩果。
作為合資陣營的領頭羊,上汽大眾后續動向備受關注,是在燃油車領域繼續卷下去,還是轉型賽道奮力直追?北京國際車展期間,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和上汽大眾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俞經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了中期發展藍圖:大眾在華混動戰略將由上汽大眾執行,到2027年,形成純電、混動、燃油三分天下的格局,新品目標鎖定BBA。

媒體:過去40年,上汽大眾一直引領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如今面對行業變局,將如何開啟新的征程?
俞經民:不管市場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的還是車的品質。上汽大眾由于品控優異,所以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高,如電池國家標準是53項,上汽大眾是338項,雖然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今后大眾品質的初心不會變。面對行業內卷,上汽大眾將通過大單品戰略,如朗逸、途觀等,以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確保企業能夠贏利。
賈健旭:上汽大眾不可能跟著比亞迪持續降價,因為在整個供應鏈的垂直一體化整合,比亞迪傾其所有把整個價值鏈上的利潤都卷到這個市場里了,如果跟著卷,公司的財務數據、現金流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個時候必須以價值決勝,也就是用戶的擁車成本,擁車成本低,才是性價比的王中王。
解讀:車企普遍反感內卷,因為當整個行業都卷進來后,原先的降價優勢早已蕩然無存,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又不得不卷,這是由競爭走向集中的必然過程。上汽大眾擁有品控和保值率的護城河,在同一價格層面,競爭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但要避免無底線的卷下去,提升產品附加值刻不容緩,讓電車更聰明,油車智能化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媒體:混動戰略推進到哪種程度?今后上汽大眾的新能源車占比多少?
賈健旭:最近的一次董事會,德方已同意將混動車型在華的研發和推進全部放在上汽大眾,包括PHEV和增程式產品,今后的混動車型,將不是油改電,而是全新的電動車構架,后續將有4款車型推向市場,去填補上汽大眾在混動領域的空白區間。上汽大眾的混動車型要具備市場競爭力,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成本,希望通過全新的電子構架,來實現PHEV/EREV(混動和增程)成本幾乎和ICE(燃油車)持平;二是增加智能化和娛樂空間。最終上汽大眾將形成純電三分之一、混動三分之一、油車三分之一的三分天下產品格局。

俞經民:內卷已進入深水區,這兩年會比較難,所以ID.3推出了3年6折保值回購的政策,既是提升消費信心,也在培養潛在復客,到2027年,正好是上汽大眾的的產品大年,升級換購將有大把的優質產品可以選擇。
解讀:新能源車將占據上汽大眾60%的產品份額,這是一次重大的轉型。而新能源車的智能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這也是上汽大眾的短板,目前的合作方是大疆,其后的用戶體驗口碑,將成為上汽大眾新能源車戰略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
媒體:油車是上汽大眾的根基,將用何種方式破局?
賈健旭:油車的策略是上新不去老,老產品在內卷大戰中靠性價比取勝,新油車的定位,一定要和BBA等豪華品牌一爭高下。如途觀L Pro, BBA的低端實在不如我這個Pro,動力系統不如我,智能不如我,都不如我。X1、Q3、X3,無論從智能性、駕控性,你開完途觀L Pro之后再來做一個評價,其實回過頭來看那些BBA的產品,特別是BBA的入門級產品給我們中國消費者提供了什么智能化的產品?經民說了這款車80萬內(合資油車)最聰明,有這么好的產品,消費者為何還要去選擇入門BBA。油耗要節約,智能要增加,油電同智就是油車的突破之道。
解讀:筆者曾深度體驗途觀L Pro的智能座艙,這款車和奧迪Q3同屬PQ35平臺,妥妥的豪華車品質水準,但相比入門級BBA,其在空間、動力、智能等方面都做到了全面超越,有望對這塊市場形成一定的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