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9日消息(記者焦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環球新財訊》報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很多領域都在探索如何向AI借力。在日前舉行的一場生成式AI產業應用峰會上,“全球首個大熊貓行為智能識別模型”及智慧管理系統正式亮相。這個“大熊貓AI奶爸”也讓行業看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解鎖更多應用場景。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騰訊云的支持、指導下,廣東工業大學的師生團隊打造了全球第一個大熊貓行為智能識別模型及智慧系統,這個“大熊貓AI奶爸”可以識別圈養大熊貓進食、喝水和睡覺等日常行為,準確率超過80%。
大熊貓行為智能識別模型
以大熊貓彩云為例。模型識別后生成的報告顯示,大熊貓彩云一天中大概有4至5個小時都在進食,喝了2次水,睡覺時間超過12個小時。廣東工業大學教授蔡念介紹,這些行為都是判斷大熊貓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用AI識別并記錄這些行為的發生時間、時長和頻率,可以幫助飼養員展開研究,對于大熊貓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蔡念介紹,通過AI賦能,可以做到全天候、全場景的對大熊貓的智能看護。第一階段已經完成了吃喝睡行為的分析,而且也能夠生成相應的日報,飼養員看到日報后就能分析,發現大熊貓生病與否,或者是否正在發情期要準備生育等。
在過去的一年里,以混元大模型、通義千問大模型、文心一言大模型等為代表的國產大模型能力不斷升級,相關應用加速向金融、醫療、教育、汽車、能源等行業落地。
蔡念說,“大熊貓AI奶爸”的出現是大模型在動物保護領域的一次探索和嘗試,讓行業看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的想象空間。AI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在產業界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是在我們野生動物保護當中,其應用相對而言非常少見。我們希望能夠首先在大熊貓保護這個領域讓它落地,然后再將相關的技術拓展到其他領域。
大模型技術正在賦能千行百業,也體現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500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加速涌現,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模型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認為,大模型的打造只是起點,把技術落地到產業場景,創造價值才是目標。大模型的能力競爭,正在從單一的文生文,拓展到文生圖、文生視頻、圖生圖、圖生視頻等多模態能力。今天,大家對于大模型的訴求更加務實,不僅關注模型技術的領先性,也要看怎么融合到業務場景,怎樣降本增效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