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技術(002625)在5月22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產品在無人駕駛和相對低速的航空器上都可能有應用,目前在與行業內相關企業溝通合作。
資料顯示,光啟技術主營業務為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裝備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光啟技術4月22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一直從事基于超材料4.0的柔性傳感技術研究并率先應用于尖端裝備領域,具備賦能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儲備。未來公司將進一步深化與各行業用戶的合作,以超材料4.0的七大平臺能力全方位的服務賦能各行各業。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全數字化、智能化的經營體系,可以支撐各行各業的需求和應用。
近日,在第三屆全國超材料大會上,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介紹,通過十余年對于超材料技術的持續研發和創新,光啟技術完成了“1+7+N”的重大企業戰略部署,并構建了超級計算、超材料微電子、先進復合材料及制造、高分子功能材料、高精密機加、微波射頻天饋系統、先進檢驗檢測七大能力平臺。目前,光啟技術通過這些平臺,已經為飛機制造、電子裝備、艦艇制造、無人駕駛飛行器、智能汽車等多個先進制造行業提供了深度的方案定制、產品制造、技術服務等,推動以上行業在相關技術、產品、產業鏈等方面實現創新性發展和產業化升級。
業績方面,光啟技術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約3.21億元,同比增加3.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36億元,同比增加34.88%;基本每股收益0.06元,同比增加20%。
二級市場上,截至發稿,光啟技術跌1.02%,報18.51元/股,總市值399億元。
■以下為調研內容:
問:公司在超材料行業的競爭力如何?
答:超材料從整個學科創立到實現產業化經歷了約20年時間,產業化速度相較其他領域相對較快,在世界范圍內將超材料技術轉化為工業級應用的公司鳳毛麟角。
公司成立十余年,就將超材料這門新興學科從實驗室研究推進至產業化應用,是我國首個實現超材料技術產業化并應用在尖端裝備領域的企業,在超材料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領域具有開創性。很多超材料產品為獨家產品。
公司開創了工業級超材料的設計、超算、制造、生產、檢測、標準的全鏈條全過程體系,并建立了我國規模最大的超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無論是在基礎研究還是產業化進程上均位于全國領先。
問:年報顯示,2023年度超材料批產收入為12.47億元,同比增長55.94%,目前在手訂單有多少會在今年確認收入?二期的產能是一期的多少倍?
答: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簽訂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畢的履約義務所對應的收入金額為5.66億元,其中,5.33億元預計將于2024年度確認收入。
目前基地二期處于設備安裝階段,預計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投產,總規劃產能為一期的2.5倍。未來公司將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能規劃,不排除擴充產能的可能。
問:請問劉董:汽車緊縮場開始檢測業務了嗎?超材料賦能民用在哪些行業已開始與民用企業洽談合作。
答:目前公司汽車檢測業務進展順利,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檢測設備的安裝調試階段,第一輛國產知名品牌車即將進入緊縮場進行測試。
公司已開始在航空產品、電子產品、智能汽車領域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目前公司具有多個大型緊縮場設備,并是國內唯二在該領域內取得了CNAS認證的單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與汽車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中汽中心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未來將參與制定該領域的國家標準,并申請相關的專利。
公司產品在無人駕駛和相對低速的航空器上都可能有應用,目前在與行業內相關企業溝通合作,如有進展公司將及時披露。
問:公司預期行業競爭格局如何?是否會有國內競爭對手?
答:公司是首個實現超材料技術產業化,并應用于尖端裝備領域的企業,在超材料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領域具有開創性。公司產品可運用于各類裝備領域,其他技術與超材料技術水平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公司有很多超材料產品為獨家產品。同時,公司持續進行成本革命,通過技術進步降低超材料行業的使用門檻,公司超材料產品性能、成本管理在行業內保持較高競爭力。
問: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科技創新中心,也被認為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光啟作為專注于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有哪些布局和成果?
答:自成立以來,公司始終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實現超材料技術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化的重大突破,開創了工業級超材料的設計、超算、制造、生產、檢測、標準的全鏈條全過程體系,是我國首個實現超材料技術產業化,并將超材料產品應用在我國尖端裝備領域的企業,在超材料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領域具有開創性,實現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跑。
另外,公司具備新一代超材料技術產品的深度計算、智能制造以及高效測試等核心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擁有知識產權優勢,與尖端裝備行業相結合,率先應用于我國尖端裝備領域。隨著超材料技術能力平臺的數字化、智能化經營體系的完成,公司具備了賦能不同行業的能力。公司已經開始基于超材料4.0的七個重要能力平臺,進行更加廣闊的行業賦能應用,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助力。
未來,公司也將憑借超材料產品研制實踐中積累的七大核心能力,做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底層技術,服務于工業產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