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醇厚又溫暖,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歌聲,讓人如沐春風。
5月25日晚在上音歌劇院,廖昌永上演“中歐藝術歌曲音樂會”,動情唱響中國、德國、意大利的藝術歌曲。6月10日,他還將移師德國漢堡的易北愛樂音樂廳,上演同一套曲目,“1986年,上海與漢堡結為友好城市。音樂會曲目的安排考慮了‘雙城記’。”
廖昌永獻演“中歐藝術歌曲音樂會”
《阿布魯齊的吉他》《我不再愛你》《最后的歌》《我不再愛你》《憂傷》《瑪麗亞》……意大利作曲家托斯蒂一生創作了許多佳作,音樂會以他的5首藝術歌曲開篇。
《青年旅人之歌》是德國作曲家馬勒的代表作之一。2021年11月,廖昌永曾與張國勇指揮的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合作過管弦樂版。這次,廖昌永牽手鋼琴家哈特穆特·霍爾帶來鋼琴版,這也是1885年馬勒完成《青年旅人之歌》時的原始面貌。
這是馬勒的第一部藝術歌曲套曲,也是他的一部自傳性的作品。套曲中包括四首歌曲:《當我的愛人婚嫁時》《清晨我走過田野》《我胸藏閃亮的匕首》《我愛人的藍色明眸》,描寫了一個被愛人拋棄的青年漫無目的地外出流浪,尋求安慰。
廖昌永很喜歡馬勒的作品,但一直不太有勇氣唱,“我盡量去感受他的這種無奈。比如《當我的愛人婚嫁時》,那么熱鬧的婚禮上,他很孤獨,一個人在旁邊默默看著,默默承受失去愛情的失落,獨自哭泣。”
中國藝術歌曲是音樂會的重頭戲,也是廖昌永的拿手戲。《大江東去》《玫瑰三愿》《春思曲》《紅豆詞》……他陸續獻上12首中國藝術歌曲的代表作。
“我們希望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熱愛中國藝術歌曲。”多年來,廖昌永一直身體力行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挖掘、整理與推廣。
從中國藝術歌曲百年項目,到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瑞士、奧地利、德國、芬蘭等國,他更是多次留下中國藝術歌曲的回響。
在海外多次上演的“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音樂會,已然成為廖昌永的招牌之一。除了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他還帶去了中國的書法、繪畫、瓷器作品,在詩、畫、樂之間展開對話。不少歐洲觀眾“打飛的”去聽現場,雖然聽不懂歌詞,依然熱淚盈眶,被音樂本身感動。久居海外的華人則說,“通過歌聲,我好像看到了故土、看到了家鄉。”
“不管是唱法文、德文還是意大利文,你都要在腦子里把它們轉成中文,但中文歌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非常直接,不用拐彎。這是我們血液里、DNA里的東西。”廖昌永說。
哈特穆特·霍爾是鋼琴家,也是著名的聲樂藝術指導。2018年以來,他多次與廖昌永合作,耳濡目染,感受到了中國藝術歌曲在語言、藝術與歷史文化中的魅力。2023年,二人聯手在芬蘭薩翁林納音樂節舉辦“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大受歡迎。
“這些年通過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推廣,歐洲的觀眾對中國音樂藝術的過去與未來,對用中國的美麗語言所講述的人類共同的悲喜,深感震撼和共鳴,這就是音樂這座橋梁的作用和意義所在。”哈特穆特·霍爾說。
如今,二人再次同臺,在上海和漢堡舉辦音樂會。這是上海音樂學院近年來不斷圍繞“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打造的系列經典項目之一,也是上海和漢堡作為友好城市的重要人文交流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