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11月的一天,一位穿著中山裝的中國男子出現在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的門口,他跟門口的保安說:請幫我聯系下大眾汽車的負責人,我要和他談談。保安問來人是誰,這位中國人答道:我是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周子健。當時的中國剛剛被美國通用集團拒絕,急于找尋新的合作伙伴。
4月14日,朔爾茨抵達重慶。圖源:新加坡《海峽時報》
46年后,2024年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重慶,開啟他的訪華之旅。這是朔爾茨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包括大眾、奔馳、寶馬在內的德國企業代表在經歷激烈競爭后,拿到了隨朔爾茨訪華的機票。此時此刻,中國已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彎道超車,比亞迪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
而剛剛離開中國的美國財長耶倫,四處散播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半個世紀的光陰流轉,歷史似乎又走到了相似的轉彎之處,只是中國、德國、美國三者之間實力對比已然發生巨變。
美國通用46年前錯過的機遇,被德國大眾抓住了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希望能夠在汽車領域引進新的技術,最早是和美國通用商談,但當時通用集團的大多數董事認為中國技術落后,沒有汽車市場的基本概念。雖然雙方幾經磋商,但最后通用集團還是放棄了第一個進軍中國個人乘用車市場的機會。不過中國在與通用集團商談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的概念和經營模式,那就是合資企業,通用說合資企業就像是“結婚”,中國的市場、人工加上外國的資本、技術,這個由美國人發明的經營形式,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市場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