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曾經的家電巨頭,現如今卻步履蹣跚,面臨著“無人問津”的窘境。說起國產電視,你是不是還停留在那個“家家戶戶必備”的黃金時代?但現在,即便價格低到200塊,也難覓買家。這背后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價格不夠低嗎?還是我們的電視廠商在走一條自掘墳墓的路?今天,就讓我們一探究竟,看看這背后的故事到底有多曲折,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這般田地的。

回想起來,國產電視的輝煌時期,那可是家家戶戶的標配啊。不過,轉眼間,好景不長,這幾年國產電視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水,價格一路下挫到了200塊一個的地步,但就是沒人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得從國產電視的盈利模式說起。早些年,電視機還未智能化的時候,買個電視,一勞永逸。但進入智能電視時代后,廠商看到了新的利潤點。開機廣告、會員服務、應用商店……這些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讓人眼花繚亂。廠商們似乎認為,這是在智能時代下的必然選擇,但消費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廣告是最讓人反感的一點。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買回家的電視,一開機就是一大堆廣告,這體驗,豈不是讓人瞬間涼半截?更別提,有的廣告還不能跳過,看完廣告才能看節目,這不是明擺著綁架消費者嗎?

再說說會員服務。原本買了電視就應該享受全部功能,現在好了,不少基本功能都要開通會員才能用。這就像是買了輛車,車買到了,但想開快一點,還得額外付費。這不是離譜嗎?

這些做法,初衷或許是為了盈利,但實際上卻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消費者不是傻子,當感覺到自己被廠商“套路”時,自然就會投票以腳。這就是為什么即便是價格低到200塊,國產電視仍舊難覓其主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