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問界M7因為新款上市,迅速成為輿論熱點。
在6月3日,有媒體報道一汽車博主曝光,鄭州問界新M7老款的車主組團前往門店維權,打出了“華為賽力斯(90.240,1.31,1.47%)銷售欺騙天理難容”、“十八萬輛韭菜無處申冤”、“等車100天開車60天變老款”等橫幅。
而就在前幾天,華為召開發布會,推出了問界新M7 Ultra版本,售價28.98-32.98萬元,6月2日開啟規模交付。從銷量上看,老款問界M7自去年9月上市以來,大定量已達18萬輛,月均超過兩萬輛,是30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銷冠。
問界品牌也正是憑借這樣的市場表現,在一季度力壓理想坐上了新勢力品牌的頭把交椅,一時風光無兩。
然而,如此火爆的一款車型,卻在上市8個月之后推出新車型卻遭到了老車主的抗議,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說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老車主的反應如此迅速、強烈,情理之中則是新勢力品牌推出新車型,導致老車主不滿情緒的案例并不少見。更何況新款問界M7上市不到8個月就改款,出現反彈并不奇怪。
所以,關于這件事,我們不能簡單地非黑即白,需要全面地來看待,比如要考慮新能源產品的迭代邏輯,車企面臨的競爭壓力,還有消費者的認知問題。
M7 Ultra加量不加價
此次問界新款M7 Ultra版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關注,主要和它此前大受歡迎有很大關系。2023年9月份,問界推出新款M7,上市之后迅速得到追捧。老款問界M7自去年9月上市以來,大定量已達18萬輛,月均銷量十分出色。
客觀而來說,問界新款M7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更不是消費者在聽了幾句“遙遙領先”后的沖動消費。而是問界M7確確實實在產品層做了調整,比如國內第一梯隊的智駕水平、全車主被動安全、后排大空間、高舒適性的乘坐特點,車身、底盤、性能、空間設計和布局,更是全方位升級,給到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覺。
最關鍵的是,M7的價格實在太香了。24.98萬的起售價實在有誘惑力,消費者怎能不心動呢?再加上華為本身的影響力和余承東在社交媒體上的強大助攻,M7車型也因此成為2023年下半年的明星車型。
但是進入2024年之后,隨著理想調整L系產品價格,再加上有更多的品牌也開始加入增程的賽道,還有前段時間問界M7高速碰撞起火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這勢必對問界M7形成了巨大壓力。4月份,問界M7單月銷量9266臺,問界M7交付了8001輛,和3月銷量18512臺相比,下降幅度十分明顯,說是“腰斬”也不為過。
在這種情況下,問界放大招推出新車型,于情于理都屬正常行為。問界新M7 Ultra共有四款車型:大五座后驅智駕版售價28.98萬元;大五座四驅智駕版售價30.98萬元;享六座后驅智駕版售價30.98萬元;享六座四驅智駕版售價32.98萬元。
這四個版本與上代問界M7后四個版本的售價完全一樣,但上代五座后驅版和六座后驅版均不支持智駕,新款等于在價格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了智駕、底盤等升級,可謂“加量不加價”。這成了老車主抗議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問界為扭轉銷量下滑頹勢在產品以及價格方面做出的改變。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門店銷售人員在話術方面給老用戶造成了誤導,但是加量不加價,從更廣大的范圍來說,就是給消費者造福利。
平衡新老用戶需求
客觀來說,根據市場行情靈活地調整售價,原本就是車企的權利,更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表現形式。但如何平衡好新老車主的需求,依然考驗著車企決策者們。
此前,特斯拉曾經多次降價,眾多的老車主在網上發起聯合聲明,對這種行為感到“十分痛心”,還進行了多次車主維權事件,特斯拉CEO馬斯克2019年就曾表示,“當特斯拉價格下跌時,已經購買的人想要更低的價格,但如果價格上漲,已經購買的人并沒想過給特斯拉開支票。”
2022年,理想ONE停產,也曾經引發大規模的車主抗議,此外,其他品牌也都經歷過類似的問題。大家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同小異,無非是補償的多與少的問題。表面上看,這表現出了各家車企的是否厚道。說句老實話,無論是車企的補償方案如何,都掩蓋不了它們背刺老車主的事實。
但是,我們在上文也說過,車企要適應市場變化,要推陳出新,就需要做出改變,這種改變不是產品方面的,就是價格方面的。現在的價格戰打到如此激烈的程度,車企如果只想著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而不是勇于參與市場競爭,勇于降價,那迎接它的結局只能是一敗涂地。
我們以問界為例,它在2022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突飛猛進之后,突然就陷入了增長無力的困境,產品沒有競爭力,甚至連每月的銷量快報都停發了。市場上對它的評價就是,曇花一現。
同時,各大車企對華為也是持質疑態度,靈魂控制論讓華為似乎變成了一個魔鬼,大家對它都是敬而遠之。這個時候,怎么就沒有人去找問界維權呢?
等2023年9月份,問界新款M7起死回生,通過降低起售價,加料堆配置,還拿出了引以為傲的智駕技術,才讓問界汽車乃至華為緩了這口氣,才有了鴻蒙四界。
所以,從更廣闊的市場維度來看,車企只有積極求變,滿足更大范圍的用戶需求(比如更出色的產品,更有誘惑力的價格),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不是為了滿足一部分老車主的利益而畏手畏腳,最終錯過競爭的窗口。
當然,這也不是說車企就一定對老車主的維權需求置之不理。畢竟,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所以,如何平衡老車主的情緒,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比如,可以制定一個標準和原則進行補償,可以說新產品發布前60天之內的,可以補償積分權益或者現金,或者保價,要么是二手車回收。總的來說,老車主無非要的是一個態度,車企把態度拿出來,補救措施有誠意,順便還能來一波傳播。
所以,這更考驗車企決策者的智慧。
百姓評車
價格戰頻繁、新產品快速迭代,目前的中國車市,正處于新能源快速轉型關鍵階段。企業的風吹草動都會被無限制地放大,無論消費者接受與否,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影響。
所以,保證正常的經營行為,又能平衡對消費者的需求,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復雜,這對車企決策者是一個重大考驗。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則變得簡單很多。保持理性,不盲目,根據剛需對用車做出判斷即可。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