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集團五月份銷量33.2萬臺,同比下跌17.1%。上汽集團自有品牌中還是有很多好品牌的,名爵MG就是非常靚麗的自有品牌。
可是,上汽集團主要還是以合資汽車為主要銷售。雖然新能源電池汽車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可是,美國品牌主要就聚集在上汽集團。通用、別克、凱迪拉克等等,美系品牌主要都是通過上汽集團合資生產,在中國實現銷售。
美國對中國做了什么?那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加征100%的關稅。這是否會導致中國的反制呢?中國現在真不缺好汽車,無論是其他的外資合資品牌,還是中國本土的汽車,客觀的講,完全可以替代美系品牌,美國系汽車品牌也沒有什么靚麗的地方,不僅僅是中國自有品牌,包括德系,日系,韓系品牌都足夠可以替代美系品牌。
美國對中國發動的汽車關稅,導致中國的消費者自然就不樂意買美國品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逐漸放棄購買美國品牌的汽車。這是屬于民族情感,而不是屬于國家搞了不公正的企業競爭導向。雖然國家一視同仁對待美系品牌,但是人民可可能主動的討厭美系品牌。而這一切都是由美國政府導致的,美國政府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動100%的關稅,勢必導致中國人民的生氣。
所以啊,上汽集團未來要取得營業額增長還是比較難的。這幾年營業額徘徊,甚至略有下降。利潤下降也挺大的。未來自有品牌取得好的增長,但是美系品牌會下降。整體看來,有可能還會繼續下降。
買比亞迪異軍突起。估計2024年總銷量可能就會超過上汽集團了。一個單品牌就可以超過上汽集團眾多的汽車品牌。合資品牌的汽車在中國本土市場上,后期銷售壓力的確是不小。但德系品牌估計未來仍然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畢竟德國擁抱競爭,日系品牌和韓系品牌在中國的銷量估計在新能源電池汽車的技術取得進步之后,也會取得一定的恢復。唯獨美系品牌估計,在中國未來的前景不樂觀。原因就是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關稅壁壘導致中國人對美國汽車品牌或許會不再青睞。
包括廣汽集團今年銷量下降挺大的,主要也是由合資品牌的影響。雖然其董事長先生聲稱中國汽車的價格戰打的太響亮了,太卷了。聲稱企業不掙錢還怎么發展?那市場就是這么殘酷啊,能有什么辦法?積極主動的參與競爭,能夠生存下來才是正確的思路。埋怨有什么用啊?當然,中國的汽車價格戰的確打的太響亮了,我也介意,不要搞得這么響亮,企業盈利受到巨大影響,員工的待遇也會受到影響。做企業不就是為了讓企業和員工都享受更好的收入嗎?
值得可喜的是,東風集團今年反而取得了一定的增長。或許是新品系列的自有品牌的開發促成的。
長安集團主要是福特汽車和長安系自有品牌。福特系汽車估計未來也會受到一系列的影響。
德國的競爭定位是不搞不公平的競爭,可關稅壁壘。所以,一汽集團旗下的德資品牌以及北汽集團之下的奔馳品牌,估計未來影響并不會很大。只是需要德系品牌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品質,價格,服務搞得更好,自然也會贏得市場。
中國是一個開放公平的市場。美國系汽車品牌,如果未來在中國遭遇滑鐵盧,估計還是美國自身導致的。主要就是搞了太多的關稅壁壘了。這可能會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巨大的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