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汽車產業依靠合資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的廣汽,上汽,東風,長安,一汽為主的五大天團,可是近20多年來,國外的汽車廠商在技術上不思進取,更是在向新能源車轉變的過程中拖泥帶水,發展緩慢,而與其合作的國內五大國企車企,自身又缺乏技術的更新迭代能力,因此在新能源車發展的大潮之下,難免跟不上節奏。
現在雖然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整個市場競爭,還處于激烈的白熱化階段,但是有兩家企業明顯已經脫穎而出,表現出了遠超其他同行的技術競爭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這就是比亞迪和華為,比亞迪幾乎統治了20萬元以下級別的汽車市場,而華為正在一點一點將這十幾年來積累的汽車技術,與其他車企進行合作,展現出華為超強的競爭能力,而且華為和比亞迪一開始就是從新能源車入手的,因此本身不存在自身有大量的燃油車業務,造成尾大不掉的問題。
國內的五大國企廠家,本質上只是代工廠,以及渠道銷售商,跟整車制造根本還不搭邊,雖然建立了自主品牌,但是因為其中大量使用合作伙伴的核心零部件,本質上缺乏技術以及產品的更新迭代和設計能力,要想靠自身設計出一款能夠自主掌控并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可謂是難如登天,這也是為什么之前上汽廣汽東風長安一汽,推出的自主品牌產品總是差強人意,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可能是合資業務越成功,向新能源車業務轉變就越艱難,這可能是廣汽為什么怨氣如此之大的原因?因為自身優勢目前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似乎已經成了競爭劣勢,雖然廣西安安這個新能源汽車品牌每個月都能帶來4五萬的銷量,跟上汽東風長安以及一汽相比有巨大的優勢,可是廣汽本身卻并沒有話語權,也沒有技術更新迭代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使用的日資品牌的核心零部件,恐怕如今廣汽陷入到輿論漩渦之中,有可能會讓廣汽苦心經營多年的埃安品牌,毀于一旦。
2024年頭6個月,與廣汽合作的風險本田,銷量暴跌超過1/3,而廣汽埃安又始終在20萬以下市場打價格戰,并且基本上采購的都是日本的核心零部件,如果下半年接著打價格戰,恐怕廣汽埃安就得虧損倒貼了,而上汽東風長安則完全是走在另外一條路上,都在砸錢搞研發,自主突破電動車的核心技術,而且都有一定的起色和技術,唯獨廣汽選擇深入和日系相關企業合作,企圖繼續復制和豐田本田盒子躺贏的局面,可誰知道短短幾年,日系提供的電動車核心零部件,就完全喪失了價格和性能優勢,廣汽豈能不著急?
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這是國家層面的大戰略,需要解決能源安全,產業升級,以及幫中國產業工人奪回高科技產業的利潤,甚至未來利用電池電機電控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支可以碾壓美軍的無人智能化軍隊,都在此一舉,如果廣汽這個適合拖后腿,抱著那點合資紅利不放,跟國家的大戰略作對,豈能有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