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近年來中國電動車的發展,網上的各種論調可謂"爭奇斗艷"。有人大言不慚地說,電動車已成了中國的"特產";也有人對西方相關動作虛張聲勢,直言是在針對中國而"集體退出";還有人得意洋洋,認為全球電動車市場已成為中國一家獨大的"王國"。
然而,當我們撥開層層迷霧,看清事實的本來面目時,才發現一切遠非如此簡單。事實上,中國電動車發展雖有亮眼成績,但也面臨著不少挑戰。而西方國家,雖在電動車領域暫時"蟄伏",但并沒有放棄"掘墓"的決心。

真實數據會說明一切
根據權威機構乘聯會的最新數據,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前兩名確實被比亞迪和特斯拉包攬。但名列第三的,卻是德國汽車老將寶馬,而銷量更是直逼50萬輛,遠超排名第七的理想汽車。
大眾集團的電動車銷量也高達48萬多輛,比蔚來汽車的16萬多輛高出近3倍。就連奔馳和奧迪的銷量,也都已突破20萬輛大關,遠超多家國內造車新勢力。
現代、起亞、Jeep、福特、豐田等傳統車企,紛紛躋身全球電動車年銷量TOP20強。可以說,西方車企在電動車領域并未"放棄反擊"。

對此你可能會說,他們只是在電動車領域遠遠落后于中國車企,不得已而為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西方并未"集體退出"
近期,確實有不少西方媒體曝出"西方集體退出電動車"的新聞,其主要論據包括蘋果公司放棄造車計劃、奔馳和福特推遲全面電動車戰略等。但這種言論明顯是斷章取義、曲解事實。
眾所周知,西方車企本就是在碳中和的大潮下"跟風而起、趕鴨子上架"搞起電動車的。當初美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曾雄心勃勃制定了全面電動車化的計劃,比如歐盟就擬定在2035年完全禁售燃油車。

然而俄烏沖突爆發后,使得歐洲能源供應受到重創、電價飆升。加之電動車在冬季出行、基建配套等方面的不足,這些原因綜合導致西方對于全面電動車化的緊迫程度降低、對于燃油車產業考量增多。
因此,西方汽車巨頭只是對電動車戰略進行了調整和放緩,并未像媒體編撰的那樣"集體退出"。畢竟電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由之路,他們沒理由放棄。只是戰略上進行了相應的應勢調整。

中國電動車 借出海之力而騰飛
當然,我們也并非對中國電動車的現狀"有多遠走多遠"。事實上,中國電動車正面臨著不小的出海挑戰。
其中一個顯著例證,就是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海外定價"天價"的現象。以比亞迪為例,一款國內不過13萬的電動車型,到了歐洲市場銷售價格高達31萬元人民幣,比寶馬3系的價格還要高出一大截。

高昂定價的主因,正是海外各國為保護本土汽車產業而對中國電動車征收的諸多"捍衛稅"。這不禁讓人回想起20余年前,當時奔馳寶馬在華售價比本土市場貴了一倍多,原因也是遭遇了同樣的"保護稅"。
但與當年的中國不同,現在的西方汽車工業實力和話語權遠強于中國。因此,單純依賴出口的模式已顯乏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動車出海就必須探索新路徑。一條重要出路,就是學習當年跨國車企在華的做法,與歐美當地車企合作共贏。如今,小鵬、上汽等中資車企已先后與大眾、奔馳等車企簽約合作。未來,通過"合資"的模式在海外本土化生產,或將是一條極為可行的路徑。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在布局全球的同時,也不能放松國內市場的開拓。畢竟一旦在本土市場失利,進軍海外就將無穩固根基。
再從更宏觀層面看,中國電動車崛起,不僅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整個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的集中彰顯。制度優勢加人才潛力的持續釋放,這才是中國電動車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只要我們不失去這份活力,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中國新能源汽車振興騰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