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面對席卷全球的電動化潮流以及歐美地區環保“政治正確”的壓力,全球范圍內多家車企都陸陸續續宣布了自己的電動化計劃,像奔馳、沃爾沃、奧迪、本田等品牌,甚至還給自己的內燃機產品線,劃出了一條明確的淘汰時間線。
一夜之間,存在于人類汽車史長河中超過百年的內燃機,成為了大家爭相想要擺脫的累贅。
但是到了今年的年頭,這股“禁燃”的風氣在歐洲卻突然發生了轉變,比如寶馬、奔馳就相繼宣布暫緩全面電動化的計劃,其中奔馳更是表示,自己原定在2030年實現100%電氣化的目標,將會變成50%,目標直接打了個對折。
就在這個月的早些時候,大眾集團的首席財務官兼首席運營官Arno Antlitz在采訪中聲稱,大眾集團將會在未來的幾年里投入600億歐元(約4670億人民幣)的資金到下一代內燃機的研發以及生產之中,以確保集團能夠在燃油車領域繼續維持足夠的競爭力。
這位高管更是直言:“雖然未來是屬于電動車的,不過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拋棄過去,后續(我們對內燃機的投入)將保持在總研發支出的三分之一。”
搖擺不定?
在2022年底,大眾品牌的CEO Thomas Schäfer曾對外宣布,2033年大眾將在歐洲市場實現100%的電動化。同時,他還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內燃機已經是“過時的技術”(Old Technology),甚至連目前歐洲不少品牌正在大力研發的人工合成燃料他都認為只是彎路。
然而另一方面,大眾集團旗下的不少品牌,卻又一直都在推進清潔燃料的技術路線。比如保時捷一直都有推進清潔燃料的研發,蘭博基尼、賓利等高端品牌也一直在探索能夠實現碳中和的發動機,布加迪甚至提出了要在車主家里布置清潔燃料加油站的概念。
可見就算是大眾集團內部,對于電動化的推進,其實都并未統一步伐。
類似的情況,對于任何一家中國車企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哪怕像吉利、比亞迪這類大集團內部難免會有子品牌之間的相互競爭,但也絕不會出現諸如“吉利否定極氪純電路線”,又或者“比亞迪不看好仰望增程混動”這種搞笑的情況。
賺錢更要緊
盡管國內不少自媒體天天都在唱衰以豐田、大眾為首的老牌海外車企,而從數據上看,他們在國內市場的表現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實際上2023年大眾集團在全球范圍內的交付量反而實現了12%的同比增長,達到了924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型僅僅占了8.3%。
毫無疑問內燃機領域依舊是大眾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全面電動化,對于一個有著如此體量的汽車集團而言,遠不是CEO一句話就能決定的事情。大眾集團上一任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就是因為在推動電動化時過于激進,影響到了集團的盈利以及工會的利益,從而被逼宮。
與互聯網上揮斥方遒、指點江山還無需負任何責任的鍵盤俠不同,企業掌權者的每一個決定,影響的都是成千上萬人的飯碗以及全球股東的利益。拋開一切的“宏大敘事”,站在這一個個鮮活個體的角度,“環保”、“電動化”、“企業未來”這些遠大的愿景,其實遠沒有當下的溫飽來得重要。
不要被表象欺騙
在社交媒體渲染的氣氛之下,歐美車企電動化戰略的停頓,仿佛是一場中國車企的勝利,不少人都覺得這是由于他們在與中國品牌的競爭中落后,所以索性“擺爛”。但是實際上,并不是車企們不想造電動車,而是他們的消費者不想買,或者說買不起電動車。
與國內不一樣的是,由于沒有了燃油車時代成熟的供應商體系,歐洲品牌在當地生產的電動車在成本上有著巨大的劣勢,導致了消費者購車成本過高。同時,歐洲高昂的電費和貧瘠的充電網絡,也令電動車在使用成本和使用便利性上遠不如燃油車。而這現狀也遠不是一家車企所能夠輕易改變的,這也是為何大家都逐步意識到電動化計劃的推進不宜過于激進。
但是另一方面,各國排放法規卻又在步步緊逼,這又反過來逼迫各大品牌必須繼續在內燃機領域投入,來研發符合法規的發動機。所以說,大眾的這600億歐元,是想不花都不行。
不過大家可千萬別以為,在花掉這600億以后大眾就元氣大傷了,實際上大眾這次的內燃機研發費用,其實僅僅是他們總研發支出的三分之一,而另外的1200億歐元其實都被投入到了電動化以及智能化的領域之中。嘴上說著”不要電動化“,實際上他們比誰都更清楚汽車行業的未來在哪。
而從成立大眾安徽、與小鵬汽車深度合作等動作中我們也能看到,大眾對于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優勢有著清晰的認知。實際上,除了純電產品以外,目前大眾已經在低調推進中國市場PHEV混動系統的項目,這套全新的PHEV動力將由一汽大眾以及上汽大眾自行研發,最快將于明年就會與我們見面。
偉人曾經說過,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雖然通過這些年的先發優勢,中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積累了明顯的優勢,但是這也并不代表著我們可以輕視對手。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雖然新能源滲透率不斷上升,但是其還是主要歸功于插電混動/增程式混動的大熱,純電車型的需求在短期內很難有爆發性的增長,而大眾保燃油、增混動、推純電的做法,確保了他們能夠隨時跟進市場的風向。
“坐山觀虎斗”,在當下廝殺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對于一個合資品牌而言,這也許正是最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