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聊聊國內電動車的現狀。近幾年,咱們的發展速度那是杠杠的,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你可能會納悶,為什么歐美國家對我們的電動車這么上心?不僅緊盯,還搞提高關稅等招數壓制我們。一看就知道,他們這是在護自家車企,不想讓我們搶了風頭。
咱們的電動車發展,讓很多老牌車企頭疼,比如大眾、奔馳和奧迪這些大公司。雖然它們也受了一些沖擊,但相比下,日本企業壓力更大。我聽說廣汽最近都開始裁員了,比他們慘的是日產,在常州的工廠都關閉了,這是日產在中國首次撤廠,影響真不小。
不過,這也是市場規律嘛,一個企業行不通,那關門歇業也是正常事兒。但一些人瞎擔心,說不能只顧自己發展,還得考慮日本企業利益。這種觀點真是讓人無語。
說到各個外資車企,大眾和奔馳雖感受到壓力,但憑著自己的市場定位還過得不錯。不像日系車企那么慘,就拿剛才提到的廣汽裁員和日產撤廠來說,那就是明擺著真實案例呀!
再來看看徐靜波怎么說。他指出,日本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汽車和化工,如果日本車企一撒退,這不僅僅是單個行業問題,會連累整個產業鏈,對中國投資環境造成重大沖擊。他建議,中國應該平衡燃油車與電動車的發展。
這話乍聽有理吧?可深琢磨,是另外一碼事兒。要是不信,你覺得日本車企離開后能引發如此大的震蕩嗎?徐靜波的話真的站得住腳?
徐靜波的觀點聽著有點嚇人,但咱們不妨看看事實。見過外資企業撤離吧,蘋果、富士康、三星、耐克等等,當初都揚言他們的退出會給我們帶來沖擊,可結果呢?我們的手機行業、芯片業和制造業依舊繁榮。
舉個栗子吧,有人說蘋果鏈條一斷,中國手機行業就完了。但現實是,以華為為首的國產品牌依然蒸蒸日上。這還不是最夸張,當初富士康要走時,也有人擔心影響芯片產業,可我們看到華為等公司照樣穩步前行。
這說明了啥?那些外企到中國,不是真心實意抱團共同發展,而是想撈錢。他們過去技術牛,確實幫了我們不少忙,但現在,他們那點老本兒早不夠看。如果沒有創新光靠吃老本,那只能說他們江湖地位已成過去式。
所以啊,別把這些外企當回事兒,是它們需要我們的市場,不是我們仰賴它們。適應市場才是真理,跟不上節奏只能被淘汰。時代變了,沒有什么能讓你躺贏。
然后具體聊聊實際情況唄:徐靜波聲稱日本車企若撤,會大幅沖擊咱投資環境。但甭管咋吹,我們沒這些外企一樣活得精彩!
你看看蘋果、富士康這些例子,大家都沒被沖擊到,那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再看三星、耐克,這些公司撤離的時候也吵著說會對中國制造業造成影響,結果呢?我們的制造實力依舊強勁,還吸引了更多新企業入駐。
咱們可別高估外資企業的重要性。現在是他們離不開我們,不是我們離不開他們。他們來中國就是為了賺錢,一旦賺不到錢就抱怨市場環境不好,說什么要撤退。但實際上,他們能適應市場就留下,適應不了就走人,這才是真正的市場規律。
而且,現在的中國自主品牌和技術創新越來越強大。如果那些外資企業還停留在過去的技術和模式上,遲早得卷鋪蓋走人。這就是市場競爭力,本事誰有誰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