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備受關注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6月24日上午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行。作為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之一,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一榮譽不僅代表了國家對重大科研成果與科研人員的認可和肯定,同時也鼓舞和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
今年大會共評選出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值得關注的是,多項汽車相關科技創新項目獲獎,涉及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整車平臺、智能網聯和智能語音、半導體等領域。
《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
由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高校及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完成的“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目前,該技術成果得到廣泛應用。以智能手機為例,項目支持各主流手機廠商累計激活設備超10億臺;智能汽車方面,車載智能化產品累計前裝超5300萬套。此外,該項目還構建了多語種智能語音技術及全球產業生態,2017年開始承建的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已聚集平臺開發者數700.7萬,終端設備數40.5億。
《新一代電動汽車關鍵部件及整車平臺自主研發揀與大規模產業化》項目:
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新一代電動汽車關鍵部件及整車平臺自主研發與大規模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也是比亞迪第二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項目第一完成人,比亞迪集團首席科學家、汽車總工程師、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代表項目團隊上臺領獎。
新一代電動汽車關鍵部件及整車平臺自主研發與大規模產業化項目,從刀片電池、自主 SiC、新一代電動汽車整車平臺等領域,開創了電動汽車整車平臺化設計國際新路線。
項目的創新技術現已應用于比亞迪王朝、海洋、騰勢、仰望等品牌共計27個系列車型,近三年累計銷量超500萬輛,出口至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發展40年來,自主品牌銷量對國外品牌的首次超越。
《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關鍵技術》項目:
寧德時代牽頭并聯合深藍汽車、上汽集團、宇通客車等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科研項目《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出席了頒獎儀式。
此次獲獎項目聚焦于高比能材料、高安全電池、大規模高品質制造三大技術關鍵,進行了一系列突破創新。在高比能材料方面,電芯的比能量達到308Wh/kg,取得了國際性的領先;在高安全方面,發明了亞微米金屬復合高分子功能集流體、氣動自斷電保護頂蓋、高溫煙塵與高電壓網絡分離新技術等,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電池安全體系;同時,創新了PPB(十億分之一)級大規模制造工藝裝備技術,實現單線效率超過10GWh/年,遠超國際領先水平。
《智能網聯車路系統與可信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
由陜西省提名,長安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同濟大學、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智能網聯車路系統與可信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長安大學趙祥模教授代表項目團隊上臺領獎。
此外,包括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制造核心技術與裝備》項目,電子科技大學、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功率MOS與高壓集成芯片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山東大學、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數智化測試與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本次大會上,廣汽集團受邀參會。
6月24日,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作為地方國企代表,也受邀出席此次盛會,并在分組討論環節積極發言,圍繞工業軟件、芯片、操作系統等重要技術問題以及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帶來2項建議,為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圍繞產學研結合,曾慶洪提出了“建議國家加強對工業軟件、芯片、操作系統投入和統籌開發”、“建議汽車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方面,希望國有企業集中資源,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分別承擔相關技術開發”兩項建議,為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具體路徑。
截至今年5月,廣汽集團累計投入自主研發資金近500億元,申請專利近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超7800件,彰顯出強大的創新實力。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引,廣汽集團聚焦低碳、新能源、智能網聯、低空經濟立體出行等戰略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重要技術領域,攻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大前瞻科技創新力度,并培育新質生產力人才團隊,以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目標,加快汽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