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儀式現場。 主辦方 供圖
2024年6月27日,《上海市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藍皮書(2023年)》在上海報業集團融媒創新空間首發。
根據《2023上海市博物館發展年度報告》,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有博物館165座,每15.1萬人擁有一座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每38.4平方公里有一座館,于長三角區域排名第一。
活動指導單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向義海,主辦單位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丁波,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倪瑾出席儀式并發表講話。
“博物館在地貢獻度”指代博物館助力所在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和硬實力增強,構成了對城市綜合實力的短、中、長期影響力。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集體評估博物館在地貢獻度的慣例,更無相關評價體系構建。2021年5月,九部委《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建立健全績效考評、專業評價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博物館考評監督機制。加強評估結果運用”。
《上海市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藍皮書(2023年)》創新構建“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評價體系”,率先開啟文博數據治理研究新平臺。
澎湃新聞記者獲悉,該藍皮書通過第三方評估視角,既聚焦專業化和國際化維度,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具體則通過近50個跨界指標如每萬人口擁有的博物館出入境展覽數量、博物館內人均消費占全市人均文娛消費的比率、博物館IP授權收入占全市博物館自營收入的比率等進行分析,據此得出文博場館“惠民生、擴消費、促入境”等8大研究結論,如博物館與高知年輕人“雙向奔赴”、特展引領全城文旅消費新熱潮、博物館助力“文化出海”戰略踐行等,為業界、政府、公眾等各方決策提供了科學、合理、有效依據。
其中,評價體系構建遵循了一系列原則:第一,按照國際通行的“結果層級”,將一級指標分為“產出”“結果”“影響力”三大維度,層層遞進,同時分別對應博物館的“基礎力”“消費力”“吸引力”,以構成城市博物館文化的“生產”“生活”“生態”三大構面。第二,融合定性與定量方法,并促使定性指標向定量轉化。同時全面采用比率型指標,旨在消化不同數值間的單位差異及先天性絕對值迥異。第三,指標設計考慮數值間同向累計的便利性,因此采取同一向度,也即終值越大越好。第四,本體系屬動態型經驗框架,未來可酌情增減指標。同時當案例積累到一定廣度,還將形成均值、中位數,成果可輻射至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