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無起色、智能化轉型慢、新車高價低配”,網絡上的豐田好像早已日薄西山。
“2024財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1.4%、營業利潤同比增長96.4%、凈利潤同比增長101.7%”,現實中的豐田依舊穩如泰山。
豐田似乎早已脫離了汽車江湖中的是是非非,也不屑于各種爾虞我詐,轉而追求精神層面更高維度的東西。
畢竟有句話說得好:宇宙的盡頭是玄學。
“為什么而造車?”,對于不同車企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大都是為了錢。那賺到錢之后呢?是更多的錢嗎?
2015年,豐田用8.35億美元的代價成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結束了車企輪流坐莊的局面。不同于單純地冠名打廣告,豐田切切實實地想為包括殘奧會在內的奧運會多做點什么。
秉承著“讓全民出行更美好”的理念,豐田始終認為行動自由是多元化社會的根本,減少所有人的行動障礙是全球頭部車企的使命所托。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豐田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福祉車,就連進博會這樣的重要場合,福祉車也成為了豐田展臺的主角。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福祉車注定小眾,大概率也不是個賺錢的買賣。不過對于行動不便的人來說,福祉車又顯得尤為必要,所以豐田選擇做這個“賠本”買賣。
再比如面對節能減排的趨勢,豐田將為巴黎奧運會提供超過2650輛電氣化乘用車,包括500輛氫能源車型Mirai。
說到氫能源,這在當下也不是個賺錢的買賣,但卻是實實在在只排放水的清潔能源,也是豐田認為能做到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路徑,所以這個項目豐田一直在投入。
你可以說豐田的電動化轉型慢,但是你不能說豐田不熱衷于環保,因為電動化不是車企走向環保的唯一道路。當然,豐田也沒有放棄電動化,它和HEV、PHEV、FCEV共同組成了豐田的多樣化能源路徑。
雖然一提到智能化,豐田給人感覺乏善可陳,但是它的工程師們卻在用科技努力解決著一些看似很小,實際卻關系到用戶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情。
比如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豐田發現越來越多的老人在倒車時容易將油門誤踩成剎車,所以推出了ICS智能聲吶系統,當檢測到油門誤踩時,會主動進行剎車。
為了全人類更好的出行體驗而造車、為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造車,這是豐田的造車哲學,“量產幸福”也不是說說而已。
當然,在造車之外,作為國際奧委會TOP贊助商的豐田還干了很多與車無關的事情。
比如“Global Team Toyota Athletes(豐田全球之隊)”,始終支持著在體育領域抱有理想并為之奮斗的運動員,以及所有人挑戰自我的夢想。
在“豐田全球之隊”中,除了作為豐田員工的運動員之外,還由在各國選出的與豐田擁有同樣理念和價值觀(“挑戰”、“改善”、“質樸剛毅”、“團結友愛”、“謙虛感恩”、“坦率正直”)的運動員所組成。
“豐田全球之隊”并不過分強調比賽表現,而是更想突出表達自己“以人為本”的品牌價值觀。
比如擊劍運動員達里爾·霍默即將第四次踏上奧運之旅,他曾在里約奧運會獲得男子佩劍銀牌,但是沒能在東京奧運會站上領獎臺,“豐田全球之隊”等多方力量的支持給了他新的動力。
在這里,不以獲獎為首要目標,而以不斷挑戰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為第一要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豐田內部有一個《豐田綱領》,它代表著豐田的處世哲學:
上下一致,至誠服務,產業造福社會;
致力于研究與創造,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切忌虛榮浮夸,堅持質樸剛毅;
發揮團結友愛的精神,營造和諧家庭式氛圍;
具有敬畏感,知恩圖報。
所以在豐田的產品上,我們能看到最多的是“中庸”一詞,但“中庸”同時也意味著實用、耐用、好用,也能成為“量產幸福”的最佳載體。
當各家車企都在講產品、比配置、爭輸贏的時候,豐田就像是個超然世外的賢者,努力做著利他的事業,為全社會提供“移動自由”,為奧林匹克精神添磚加瓦。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堅持做對的事,時間會給豐田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