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聞5月24日電(李佳佳)一輛共享單車,在一天能被多少人騎行?
答案是32人!平均每輛車每天可以“翻臺”幾十次,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上海部分郊區。
雖然共享單車的“翻臺率”很高,但居民仍舊經常遇到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部分共享單車企業后臺收到不少留言,希望增加共享單車投放。
那么,事實情況是什么樣子的呢?
“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
“從小區到地鐵站要花近40分鐘,‘最后一公里’問題很突出。”家住青浦區高涇小區的居民王先生說,離小區最近的地鐵站是17號線諸光路站,直線距離近5公里,步行較遠;小區附近雖有可直達地鐵站的公交車797路、徐涇5路、706路等,但每條線路都有缺陷:其中,797路站點距小區約1公里,步行要15分鐘;徐涇5路的站點離小區很近,但下車點離地鐵站有600米,需要步行8分鐘;706路的站點離小區和地鐵站都不遠,但途徑周邊數個小區,要歷經15個站點才能到達地鐵站,反而耗時最長,超過45分鐘;其余路線的情況與它們也差不多。
“所以,從我們小區前往地鐵站,如果有共享單車,會方便很多。不論是去坐公交車,還是下車后騎車去地鐵站,騎行一公里的距離能大大節約出行成本。”王先生覺得“共享單車+公交車”或“公交車+共享單車”的出行線路很合理,但實際困難重重,“小區周圍和公交車站點附近的共享單車數量很少,經常看不到,只能步行。”
從用戶反饋看,很多郊區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都很相似:不是沒有公交車,而是公交車與居住地、目的地之間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銜接空白。加上郊區公交車的發車間隔較長、站點數量多、距離長、行車時間久,如果遇到早高峰或下雨堵車等情況,居民的出行時間更要加倍。
共享單車投放不均
事實上,為了解決市郊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相關地區并不是沒有動作。不論是區內短駁公交車或循環公交車,還是公共自行車,都是為了這個問題而設。只不過區內公交車往往存在居民反映的發車班次少、站點多、行車路線繞等問題,省力卻不省時間;而公共自行車大多是有樁自行車,停車點少、不同地區的公共自行車不互通等。加上近年來共享單車興起,選擇有樁公共自行車的用戶少了,維護運營也出現了問題,不少公共自行車出現了車輛外觀陳舊、損壞的現象,有的停車樁也無法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市郊居民希望引入更多的共享單車,靈活調度,滿足不同時段的“最后一公里”出行距離。
既然郊區的共享單車使用需求那么大,為什么共享單車企業不在這些區域增加投放呢?
調查發現,市區、市郊投放不均在共享單車行業由來已久。
有共享單車企業員工透露,早期行業競爭激烈,共享單車企業大多聚焦城市中心地區發展,所以向來是市區車多、郊區車少。此后,共享單車行業格局已經穩定,但由于上海對共享單車投放實行總量管理,所以在市區和郊區份額比例相近的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從運營和維護成本角度考慮,更愿意將共享單車集中在市區投放,導致市區“堆成山”而郊區“吃不飽”的現象出現。
科學管理破解瓶頸
面對市郊居民對便利出行的期待,有沒有好辦法,科學管理,破解瓶頸?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應當從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兩個角度解決。
在公共服務上,建議聚焦“人性化”,把服務做得更加細致。
近年來,上海不斷推出郊區穿梭巴士、短駁公交、公租自行車等“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但與快速增長的近郊居住社區和出行人口數量相比,仍存在運能缺口。此外,部分短駁公交、公共自行車等項目將“便于管理”置于重要位置,所以在解決“人性化”使用的問題上出現了短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實地調研,傾聽居民意見,不斷完善線路、站點設置等細節,在管理需求與市民需求間找到平衡點。
同時,可以利用市場化服務,優化近郊居民的出行方式,共享單車正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有條件地放寬共享單車郊區投放數量,鼓勵企業向郊區多輸送單車。目前,共享單車大多更傾向于在市區內投放,可以通過政府引導,通過放寬額度、設置停車點、協同調度等方式,鼓勵企業向郊區多輸送單車,既滿足近郊居民的用車需求,又緩解市區“車堆如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