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9號秘事》兩位主創謝爾史密斯(Reece Shearsmith)和佩姆伯頓(Steve Pemberton),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炸彈絕不能爆炸。只要不爆炸,觀眾就會一直惴惴不安。”
作為希區柯克和莎士比亞的粉絲,《9號秘事》(Inside No.9)的兩位主創謝爾史密斯(Reece Shearsmith)和佩姆伯頓(Steve Pemberton)深諳此理。
懸疑驚悚、黑色幽默、暗黑喜劇……帶著這些標簽,BBC王牌劇集《9號秘事》自2014年開播以來便吸引了一大批中國粉絲。該劇也在今年迎來了最終季第九季。
“喜歡《9號秘事》的肯定是故事愛好者,享受大吃一驚的快樂。”看過全部九季,在一共54集、1620分鐘中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觀眾多少都沉浸于該劇帶來的反轉高潮。有時上一集還在講中世紀女巫,下一集就是一場2020年的家庭聚會;讓人忍俊不禁的現代默劇結束后,緊接著可能是嚴格符合“三一律”原則的古典喜劇。
同時融合了不少“致敬梗”、學院派作風、英式幽默和對荒誕現實的諷刺與戲謔的《9號秘事》系列劇,給不熟悉這套文化背景的觀眾帶來的是真正的“燒腦”。
被中國粉絲分別親切稱作“二冊”和“胖胖”的兩位主演兼編劇從《紳士聯盟》到《瘋城記》再到《9號秘事》,已合作長達二十年。6月22日,他們來到上海參加上海電視節活動期間,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對于《9號秘事》在中國大火,甚至推出了以此改編的全球首個線下同名沉浸劇,兩人頗感意外。
6月22日,英劇《9號秘事》兩位主創謝爾史密斯(Reece Shearsmith)和佩姆伯頓(Steve Pemberton),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朱潤宇的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談起《9號秘事》的開始,謝爾史密斯和佩姆伯頓坦言實際只拍攝了三天——其中一天還是排練。之后便逐漸成為一個系列劇,兩人每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周安排一個“小插曲”,如此堅持了九季。
《福布斯》雜志曾刊文稱,講述故事,是文化的核心。“比起傳播什么故事,怎么傳播故事才是更重要的。受眾是否抓住要點,還是糾結于細節?語境和最后的傳播效果又如何?”
兩位主創認為,這部劇大火,離不開懸疑的特點,以及背后的人性。這些能讓不同地方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也能讓觀眾與創作者一起“經歷一段創作的旅程”,從而讓人與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未料會走出英國的國際IP
澎湃新聞:《9號秘事》在中國非?;鸨?,在豆瓣上更是均分在9分以上。你們說過,這部劇是“非常英國的系列劇”,你們認為它為什么能夠吸引全球觀眾?
9號秘事:其實我們也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劇會在中國火起來。也許是故事能夠激起觀眾的興趣,或是我們(為故事)創造的懸疑(氛圍)。事實上,我們從未想過創作講述全球話題的故事,但我們猜想,或許是因為這些故事是有關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因此這部劇會在中國非常流行。故事的戲劇性、角色的張力,都會帶來這種結果。
澎湃新聞:你們在創作初期是否預想到《9號秘事》會吸引全球觀眾?
9號秘事:并沒有,我們從自己所了解事物的角度創造了這些故事,所以這些故事都比較英國。但是,既然這部劇在中國非常流行,那看來“英國風”似乎并不是太大的問題。
當然,如果寫一些全球性的故事,人們總會期待其中的特征性和真實的故事,所以往往很難成功。
我們來到上海后,問別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認為為什么《9號秘事》會在中國火起來?”我們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劇能傳播得這么廣,一定得到了口口相傳。在英國,《9號秘事》在BBC二臺的播出時間非常晚,所以我們在本國的受眾群都是這部劇的長期粉絲,基數并不大。但在中國,這部劇的粉絲數一直在增長。
《9號秘事》系列每一集都是單獨的故事,所以如果沒有按照順序看,也不會讓劇情不連貫。和12集、每集1小時長才講完一個故事的劇不同,這部劇在半小時內就可以講完一個故事。
澎湃新聞:就像你們剛才提到的,懸念和轉折是這部劇吸引全球觀眾的原因。我記憶深刻的還有第二季第二集《克莉絲汀的12天》,關于生與死的故事。是否可以認為,懸念背后的人性,同樣是讓這部劇爆火的原因?
9號秘事:人性或許是火爆的部分原因吧。雖然這部劇由BBC喜劇部門出品,但我們講的一些故事并不搞笑,而是令人感動,甚至會讓人感到心碎,這大概也會給人們帶來影響。我們對于有這么多人喜歡《克莉絲汀的12天》這一集感到驚訝。這也許是因為在那一集中,觀眾把自己代入了克莉絲汀,在看到結尾時,他們感到了心碎。
澎湃新聞:當你們知道中國有一個改編自《9號秘事》的沉浸劇后,有什么感受?
9號秘事:我們非常高興,他們在劇里選了一些我們創作的故事。這部沉浸劇對劇本略作調整,使其更加本地化。我們很激動這些故事能在中國上演和改編。我們對此感到非常榮幸,也期待能夠去影院看這部叫座的戲。
英劇《9號秘事》兩位主創謝爾史密斯(Reece Shearsmith)和佩姆伯頓(Steve Pemberton)。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
“戲弄”觀眾
澎湃新聞:《9號秘事》以其故事吸引人著稱。從你們的角度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故事?或者說,你們評判故事好壞的標準是什么?
9號秘事:就這部劇集而言,我們非常享受“戲弄”觀眾的預期,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講故事,包括默劇、莎士比亞式的故事。觀眾其實挺喜歡這種講述方式給他們帶來的挑戰。
至于內容,我們喜歡那些讓人摸不清發展的故事,這樣觀眾必須集中精神、投入劇集中,而不是把故事走向想得理所當然。到了結尾,當你回想開頭時,會對整個故事恍然大悟,然后從頭至尾再看一遍,就會理解故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是我們會感到滿意的,也是我們嘗試寫、并融入我們劇集中的元素。當然,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重復,而是產生新的想法。
澎湃新聞:你們認為,什么(故事)才能引起觀眾共鳴?什么才是吸引人的故事?
9號秘事:當我們開始創作時,并沒有想把故事設定在一個題材,觀眾每一周都不知道下一集會發生什么。我們(在《9號秘事》中)創作了默劇、黑暗劇和恐怖故事,這是電視劇中一個不同尋常的形式。我們也沒有為整個系列設定愿景,只是一起在辦公室,一集集地創作和討論,發揮想象力。當英國和全球其他地方的觀眾和我們一起“踏上(創作的)旅程”,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澎湃新聞:你們是如何設計《9號秘事》系列最終集的?因為所有參演過這部劇的演員,都在這一集出現了。
9號秘事:是的,給這個系列結尾并不是易事,事前我們并沒有透露結尾會是什么,人們對此也有猜測。我們想,如果最終是一個所有演員都參與的劇集,會是一件驚艷的事。其實我們付不起部分演員的片酬,但他們因為喜歡《9號秘事》,所以以低薪出演。最后的效果非常不錯,我們感到非常滿意。
下一部,國際化?
澎湃新聞:當《9號秘事》等劇集大獲成功后,你們是否想過創作一些國際化的劇集?還是你們希望繼續堅守“英國風”?
9號秘事:我們還沒有想過這一點,畢竟我們花了10年時間創作整個《9號秘事》系列。每當一季結束,我們總想“好吧,又得創作6個故事”,我們就在這個“過山車”上度過了好幾年。現在這個系列結束了,或許我們能夠想一些國際化的劇集,而不僅限于英國。
澎湃新聞:你們提到,目前正在準備一部將于2025年1月至4月在倫敦西區上演的舞臺劇,是否會考慮在劇本中加入一些中國元素?
9號秘事:當然可以,當我們得知《9號秘事》在中國非常流行,我們開始考慮怎么把中國融入我們的劇集中,比如在中國拍攝,或是用中文對白。但因為疫情原因,這個想法沒有轉換成現實。
雖然明年的舞臺劇不會進行全球巡演,但這次我們來到中國,看到電視、戲劇界都有人愿意與我們合作,我們或許會多些不同選項。我們喜歡并探索一些傳統的中國敘述故事的方式,比如“鬼節”(Hungry Ghost Festival),我們也許會把這個故事影視化。不過,我們不喜歡提前規劃,我們會討論該怎么做,但沒有一個宏大的計劃。我們喜歡做一個項目,然后接著做下一個。
澎湃新聞:從《9號秘事》在中國很火這一點來看,不同國家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否重要?
9號秘事:當然,這非常重要,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進行交流,就像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能以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地方播出,尤其是有了字幕,這和以前不同。所以《9號秘事》能在(除了英國外)其他地方播出,甚至是上演改編的戲劇,我們非常開心,因為這能把我們所有人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澎湃新聞:你們是否有想過在《9號秘事》之后,再開始創作一個新的劇集?
9號秘事:西區的舞臺劇結束后,我們會考慮下一個劇集項目,或許不會類似于《9號秘事》的形式,但我們還在討論,想要選擇最讓我們興奮的選項,因為再次開始是一件大事。
我們希望可以同時吸引英國和全球的受眾,畢竟《9號秘事》(在中國流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如果BBC喜劇部能多給我們一些預算就更好了。喜劇的制作費用總是比戲劇少。這也是為什么《9號秘事》的演員人數和取景地都不多。
不過,在預算受限的條件下,我們會變得更有創造力。比如,通過門鈴攝像頭講故事,這樣做很便宜,因為不會移動攝像機。雖然只有一臺攝像機,但我覺得它讓故事更有趣了。